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被引量:2
出处
《安徽科技》
2006年第8期21-22,共2页
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26
-
1杨国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思路[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44-46. 被引量:2
-
2张忠明,窦森,栾立明.长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实思考[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3):351-354. 被引量:1
-
3李遵白.从科技作用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26-31. 被引量:1
-
4李先德.中日韩农民收入问题与政府政策[J].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06(1):136-143. 被引量:2
-
5何守法.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河南科技,2006,25(4):9-10. 被引量:4
-
6李建军.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政策创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33-37. 被引量:6
-
7张瑞.科技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动力[J].创新科技,2006(7):8-13. 被引量:4
-
8张海航.以科技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J].决策探索,2006(05A):26-27. 被引量:1
-
9朱梅生.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6(4):1-4. 被引量:15
-
10李学勇.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J].中国软科学,2006(7):1-5. 被引量:20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杨国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思路[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44-46. 被引量:2
-
2江勇,刘兰,丁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新农村建设[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6):156-157. 被引量:6
-
3王爱冬,仲跻清.新农村建设中农技推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08,25(5):114-115. 被引量:5
-
4罗光宇.政策法制化是农村科技政策实现的有力保障[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70-72. 被引量:5
-
5罗光宇.论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政策体系的建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6(6):54-57. 被引量:3
-
6王环,仪坤秀.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59-363. 被引量:8
-
7刘卫柏,李中.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视角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4):45-48. 被引量:6
-
8刘洪明,万述伟.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30-136. 被引量:4
-
9Lin ZENG,Shunsheng LU,Lamei YANG,Chaozhong ZHANG,Yunfei SONG,Yan LIU,Zhengyin WU,Jiajin TAO,Guixian WU.The Work of Instructors for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6,8(5):46-49.
-
10杨美英.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主导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35(15):36-39. 被引量:3
-
1宋良芹.浅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矛盾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0(9Z):151-151.
-
2杨宇,段立军.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8):142-144. 被引量:4
-
3张旭东,康丽滢,司红十.山区地带增加农民收入对策探析——以河北省承德为例[J].全国商情,2012(07X):53-54.
-
4钟禄贵.话说漳州食用菌[J].农产品市场,2007(31):10-11.
-
5孙晓然,杨蕾,杨伟静.满城县草莓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4):257-257. 被引量:4
-
6权轻舟,曹明明,胡明,张统宣.农村特色产业与城镇化研究——以陕西省礼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83-2284.
-
7刘鸿渊,柳秋红.欠发达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J].农村经济,2015(12):57-61. 被引量:20
-
8刘旭友.浅谈发展贵州农村特色产业[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6):47-50. 被引量:4
-
9肖梅卿,彭敦相.构建支农政策制度 助推农业产业发展[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9(2):6-7. 被引量:2
-
10吴愿.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4,3(1):104-106.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