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形文字的图形识别和符号表意
被引量:6
Graphic Identification and Symbol Implication in Chinese Pictograph
出处
《装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70,共1页
参考文献1
-
1刘杰编著..文字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70.
同被引文献30
-
1王虹.文字与平面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2(1):97-99. 被引量:2
-
2张利丽.构成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8):54-55. 被引量:1
-
3杨帆.浅析现代设计中图形化汉字的思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119-120. 被引量:4
-
4成朝晖.汉字设计“形”与“意”的研究[J].新美术,2004,25(2):67-70. 被引量:13
-
5原新梅.汉字·冷雨·乡愁——《听听那冷雨》中的汉字之美[J].汉字文化,2003(1):36-37. 被引量:3
-
6赵沁平,怀进鹏,李波,沈旭昆.虚拟现实研究概况[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6,33(7):493-500. 被引量:36
-
7蒙睿华,赵彩芬,徐人平.酒包装文字设计中书法艺术的意境表现[J].包装工程,2006,27(2):245-247. 被引量:18
-
8蒋冀骋,刘晓南.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4):49-54. 被引量:22
-
9成朝晖.汉字设计“形”与“意”的再创造[J].装饰,2004(9):30-31. 被引量:21
-
10韦国.汉字图形的意象设计[J].装饰,2005(6):69-7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6
-
1原新梅.汉字标志与对外汉语教学[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73-77. 被引量:2
-
2赵一媛.临汾地域民俗特产包装的美学审视[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1):99-99.
-
3张久美,胡光忠,张玲玉.论酒包装设计中的“书画同源”[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9(10X):88-90. 被引量:2
-
4张晨辉.探析视觉传达中汉字的图形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1(2X):52-54. 被引量:2
-
5郭雨,熊远,王新宁.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象形文字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15):167-169.
-
6樊伟.汉字的视觉特征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0,0(14):147-14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
-
1李莉.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9(2):81-82. 被引量:6
-
2王平.汉字的立体创意设计初探[J].科技与创新,2016(6):65-65.
-
3王平.字体设计的创新性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0(8):26-26. 被引量:2
-
4高升.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书法教学研究——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J].新丝路(下旬),2016(12):105-106.
-
5徐军.书画艺术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6,37(16):161-164. 被引量:3
-
6邹越,吕彤,薛清威,冯欣茹,郑慧敏.中国元素标志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汉字文化,2020(13):159-164. 被引量:1
-
7郭依虹.乡村振兴背景下插画在农产品包装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2(22):46-48. 被引量:3
-
1刘绪涛.大数据与统计新思维发展[J].全国商情,2016(24):85-86.
-
2左秀平.小学数学中思维与兴趣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7):49-49. 被引量:1
-
3李明春.新课标的三维空间与新课改[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2(9):56-57.
-
4张向兵.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10):75-75.
-
5廖薪.发挥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教学研究,2008(8):39-39.
-
6何百通,张学辉.CAI课件辅助高等数学教学的分析与策略[J].计算机时代,2004(10):31-32.
-
7刘爱芳.话题讨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4(4):60-60.
-
8洪荣珠,张桂梅.算法优化要关注思维发展[J].福建教育,2005(06A):35-36.
-
9马素君.从旧“三唯”到新“三维”的跨越——谈“三维”目标下的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9(7):37-39.
-
10丁巨澜.利用常用软件教数学[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5(14):3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