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民音乐(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4-45,共2页
Peoples Music
参考文献3
-
1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377.
-
2赵金钟.“新民歌运动”的五大流弊[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5):105-107. 被引量:5
-
3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607.
二级参考文献1
-
1於可训.当代诗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6
-
1张雨欣.新编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J].黄河之声,2023(1):150-153. 被引量:1
-
2陈小东.论音乐审美中的两种不同心理取向[J].艺术百家,2006,22(3):100-101. 被引量:4
-
3张骥,杨艳.从时代性及主流思想传播功能看“当代新民歌”[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7(2):63-65. 被引量:2
-
4熊向辉.民歌分类的规则和方法[J].中国音乐,1985(4):9-10. 被引量:10
-
5李丽敏.论中国弹拨乐器在古代的社会身份及审美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2):70-75. 被引量:4
-
6吕进.毛泽东的“新体诗歌”观[J].重庆社会科学,2004(B10):72-75. 被引量:2
-
7丁先红.质疑“新民歌,新民乐”[J].人民音乐(评论),2002(8):45-45. 被引量:15
-
8王亮.民歌的衰微、保存与转型[J].文艺研究,2005(3):100-103. 被引量:8
-
9柳青.城市音乐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价值[J].湘南学院学报,2006,27(3):83-84. 被引量:8
-
10郭小刚.也谈“新民歌”[J].艺术百家,2006,22(5):114-11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9
-
1张玉琳,王飞.浅谈“新民歌”的美学意义[J].黄河之声,2010,0(1):114-115.
-
2张译文.新民歌的特点及文化属性分析[J].音乐时空,2011(10):30-31. 被引量:4
-
3李婷.谈谈信阳的“新民歌”创作——以歌曲《信阳最美丽》为例[J].成功,2012(8):278-279.
-
4瞿乐明,孙冬芬.我国新民歌的存在必要性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3(1):317-317.
-
5姜会敏.新时代“新民歌”的审美诉求及价值取向[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2):64-66.
-
6卢芳芳.文化二义性:民歌及其话语的社会诗性[J].广西民族研究,2016(3):6-10.
-
7李成龙,聂堂英.贵州当代新民歌的创作与发展研究[J].当代音乐,2022(4):201-204.
-
8栗婷,李静.晋南乡宁县新民歌的思想内容及美学特征[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1):42-48. 被引量:1
-
9肖英群.从新民歌视角分析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的构建[J].作家,2014,0(01X):183-184.
-
1文幸闺.音乐表演中的音乐演释[J].大舞台,2010(3):26-27.
-
2李航.浅谈传统民歌之于当代民族声乐的价值与意义[J].音乐大观,2014,0(1):339-339. 被引量:1
-
3刘志毅.激情岁月[J].词刊,2009(3):28-28.
-
4补注解[J].美术,2004(1):105-105. 被引量:1
-
5杨洪.掠影新疆民歌[J].歌海,2005(3):59-59.
-
6李昕晖.“殷小烽作品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J].雕塑,2015(4):18-23.
-
7顾平.中国画“程式”论[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22(3):39-41.
-
8姜会敏.由“新民歌”的发展看中国民族声乐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1):145-147.
-
9洪烨.对我国民歌新唱的探讨[J].青春岁月,2013,0(16):83-83.
-
10邓成彬,曹明辉.三峡人家[J].歌曲,2012(7):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