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观察》
2006年第6期14-16,共3页
Beijing Observation
同被引文献19
-
1赵菲.北京:你离宜居有多远[J].今日国土,2005(3):21-21. 被引量:6
-
2任致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4):33-36. 被引量:104
-
3王明浩,李小羽,刘玉娜,高翠琳.关于创建宜居中小城市的探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2-16. 被引量:9
-
4王东.增强城市实力 建设宜居城市[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7(3):28-30. 被引量:14
-
5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6(3):54-58. 被引量:31
-
6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黄江松,鹿春江.北京要建设什么样的宜居城市[J].前线,2007(1):36-38. 被引量:12
-
7马武定.关于“宜居城市”的一些思考[J].规划师,2007,23(3):9-11. 被引量:12
-
8吴廷玉.现代人能否实现诗意的居住——宜居城市的人文美学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3):1-5. 被引量:5
-
9张文忠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 被引量:1
-
10李扬.“宜居”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新华日报,2005-03-2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9
-
1丁旭.基于生态、人文、发展导向的宜居空间塑造研究[J].建筑学报,2013(S2):24-28. 被引量:4
-
2李嘉菲,李雪铭.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77-83. 被引量:25
-
3王宏燕,孙立.PDCA循环对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J].山西建筑,2008,34(29):25-26. 被引量:2
-
4曾春霞.“两型社会”背景下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探讨——以湖南衡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46-4749. 被引量:11
-
5黄晓燕,蔡余萍.城市设计中城市活力的塑造[J].山西建筑,2009,35(22):61-62. 被引量:1
-
6姜煜华,甄峰,魏宗财.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4):99-104. 被引量:25
-
7张乐,吴文新.宜居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代际比较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15(6):82-88. 被引量:3
-
8宗毅.促进宜居生态型城区建设的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24):127-130.
-
9林柯余,袁奇峰.宜居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特色营造与追寻——中德的对比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0,25(6):35-43. 被引量:5
-
10全少莉,刘养洁.我国主要城市的宜居性评价[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2):112-116. 被引量:12
-
1杲灵娟,李鹏卫.浅析施工技术与整体质量[J].魅力中国,2014(26):316-316.
-
2卢镇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探讨[J].科技与生活,2011(3):227-227.
-
3王珊珊,张帆.试论景观设计的文化特性与情感表达[J].消费导刊,2010(8):268-269. 被引量:1
-
4曹文玉,原雷霞.太原市保障性住房的区域布局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5):301-301.
-
5日本政府关注电梯检验[J].中国电梯,2007,18(15):14-14.
-
6徐鸣.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J].建材与装饰(下旬),2008,0(5):428-429.
-
7钮扣.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探讨[J].工程质量,2002,20(9):8-8.
-
8王宝林.“直饮水”代替“自来水”?[J].天津建设科技,2005,15(4):25-26.
-
9德瑞克·道格拉斯.美国城市宜居六原则[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9-31.
-
10邓佳斌.社区如何融入城市发展的大势之中[J].社区,2016,0(9):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