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人才集聚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依据高校集聚人才的需要, 在简单介绍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对高校人才集聚相关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进行的分析,提出了完善高校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和建议。
作者
赵希男
王邦林
王玉琦
机构地区
东北大学
出处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6年第3期44-48,共5页
关键词
人才集聚
高校
双因素理论
对策建议
学校管理
分类号
G64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2
1
王东升.
浅议双因素理论[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5):136-137.
被引量:15
2
王雁飞..管理心理学[M],2005.
共引文献
14
1
区苑华.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酒店员工激励途径探讨[J]
.江苏商论,2009(8):31-33.
被引量:5
2
赵良梅.
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对策探析——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231-233.
被引量:1
3
陈敏,宋秀娟.
刍论双因素理论在高校人才激励中的作用[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08(5):52-55.
4
王欣.
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管理——以N大学为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231-231.
被引量:2
5
赵希男,王邦林,王玉琦.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人才集聚过程中的应用[J]
.辽宁教育研究,2006(7):31-33.
被引量:19
6
罗培,邓必为.
双因素理论在中学体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
.内江科技,2010,31(2):3-3.
7
李东,孙海涛.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激励中的运用[J]
.现代企业教育,2010(4):189-190.
被引量:1
8
喻立文.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建构[J]
.理工高教研究,2010,29(6):40-41.
被引量:2
9
胡忠华.
双因素理论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41(4):45-47.
被引量:1
10
徐栋.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内容型激励理论探究[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5):111-11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8
1
李启明.
论企业家的系统创新意识[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4):10-14.
被引量:1
2
牛冲槐,张敏,段治平,李刚.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与组织冲突消减的研究[J]
.管理学报,2006,3(3):302-308.
被引量:34
3
牛冲槐,张敏,接民,李刚.
人才聚集中自我冲突的消减与人才聚集效应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8):148-154.
被引量:18
4
[苏]茹科夫.控制论的哲学原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59-60.
被引量:2
5
隋映辉.
知识递增、系统障碍与系统创新[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2(4):11-18.
被引量:3
6
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
.科研管理,2001,22(5):96-103.
被引量:197
7
李建钟.
美国的人才汇集机制[J]
.中国人才,2003(2):15-17.
被引量:26
8
施琴芬,吴祖麒,赵康.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J]
.中国软科学,2003(8):96-102.
被引量:70
引证文献
1
1
牛冲槐,王燕,刘涛.
系统创新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提升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5):101-105.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7
1
牛冲槐,杨彦超,樊燕萍.
区域科技投入系统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1):76-78.
被引量:1
2
刘畅,范德成.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人才聚集策略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10,30(6):474-477.
被引量:3
3
李洁.
人才聚集与城市创新能力相关性研究——以山西省地级市为例[J]
.经济师,2012(1):233-236.
被引量:3
4
牛冲槐,张帆,封海燕.
科技型人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区域技术创新[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5):46-51.
被引量:57
5
牛冲槐,牛夏然,牛彤,王聪.
人才聚集对区域创新网络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5):147-152.
被引量:7
6
秦鑫.
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5):21-23.
被引量:3
7
李建钟.
美国的人才汇集机制[J]
.中国人才,2003(2):15-17.
被引量:26
1
赵希男,王邦林,王玉琦.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人才集聚过程中的应用[J]
.辽宁教育研究,2006(7):31-33.
被引量:19
2
邓侨侨,王琪,刘念才.
国别迁移:高被引科学家美国集聚的特征与原因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2):51-59.
被引量:6
3
陈伟.
广东省高校人才集聚的问题及其对策[J]
.珠江经济,2005(2):88-93.
4
上海“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势头良好[J]
.才智(人事人才),2004(5):56-56.
5
刘倩.
自贡留学人员联谊会成立[J]
.四川统一战线,2016,0(11):39-39.
6
崔海锋,葛素强.
扎实推进创新型人才集聚工程[J]
.党建文汇(下半月),2010(9):25-25.
7
张建松.
加快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考[J]
.创新科技,2014,0(14):21-22.
8
赵宗庆,汪慧芳.
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新举措[J]
.职业时空,2007,3(07S):17-17.
被引量:2
9
刘毓闻,王培丞.
基于微博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分析及工作思路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34-135.
10
邱鸣.
高校应走人才强校之路[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4):126-127.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