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共2页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51
-
1张立新,张军征.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借鉴与创新”之路——《纪念萧树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8):10-11. 被引量:5
-
2王晓波,魏宁.思想、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南国农教授答一线教师及研究者问[J].信息技术教育,2006(1):11-14. 被引量:5
-
3吴战杰,顾小清.多元对话中的教育技术创新发展——首届全球ET学术峰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5):15-18. 被引量:1
-
4李龙.加强史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一)——“教育技术史”学科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27(11):3-8. 被引量:16
-
5阿伦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年表(二)[J].电化教育研究,2006,27(12):63-70. 被引量:24
-
6陈小娅.继往开来 创新发展 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在“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发展70年座谈会暨2007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J].电化教育研究,2007,28(3):6-7. 被引量:4
-
7日本教育工学会.教育工学事典[M].日本东京:实教出版,2000. 被引量:1
-
8日本教育工学会略史.[DB/OL].[2012-10-18].http://www.jset.gr.jp/profile/ryakushi.html#1984. 被引量:1
-
9日本教育工学会ニューズレター[DB/OL]. [2012-10-18].http ://www.jset.gr.jp/letter/pdf/JSET148.pdf. 被引量:1
-
10日本教育工学会23回大会フログラム. [DB/OL].[2012-10-18].http ://www.jset.gr.jp/taikai23/dl/jset2007.pdf. 被引量:1
引证文献3
-
1董玉琦,包正委,边家胜.回归教育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中日比较视角下的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发展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9):18-25. 被引量:3
-
2彭裕茜,李志平.ICT在日本教育工学中的发展与启示[J].科教导刊,2020(4):10-12. 被引量:2
-
3钟志贤,朱欢乐,卢洪艳,易凯谕.南国农先生学术年谱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2):115-128.
二级引证文献5
-
1兰国帅,张一春.境外教育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教育技术领域20种SSCI和A&H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7):114-120. 被引量:8
-
2边家胜,王珏,解月光,王珠珠,董玉琦.技术改善学习——第五届中日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论坛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6):16-23. 被引量:5
-
3李茂兰,王妍莉.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以8种CSSCI期刊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2):79-81.
-
4陶槊,魏东东,徐光明.基于组合优化算法的智慧高校建设评估方法的研究与设计[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4):79-85. 被引量:1
-
5高益民,李宗宸.日本预防和减少教育信息化不良影响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研究,2022,49(8):3-22. 被引量:3
-
1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来我校讲学并受聘为名誉教授[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3(1):70-70.
-
2张宏娟.中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0,26(3):67-68.
-
3日中两所学校共同演绎两国间教育及文化交流佳话[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06(7):77-78.
-
4徐晓东,鲁文娟.中日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论坛圆满闭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6):23-23.
-
5朱敏,臧莉娟.日本大学的人文教育理念——基于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6(3):51-55. 被引量:2
-
6黄凤琴.中日教育现代化的教训之比较及其启示[J].商情,2011(30):87-88.
-
7赵弘毅.李政道与西北大学[J].情报科研学报,1993(3):6-8.
-
8王安全,郭平,张芳.中日教育的比较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S1):116-117.
-
9毕重钰.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中日教育发展比较看[J].商情,2014,0(44):205-205.
-
10晓真.创造力才是关键[J].上海质量,2007(1):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