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创作

The Symbol of Depres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Chinese Writers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苦闷的象征》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该著所倡导的文艺观的浸润和启发,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以《苦闷的象征》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文学作家主要从“苦闷”主题的书写、现代意识的吸纳、象征主义的运用三个方面吸纳了该书的核心观点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品格。 With its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The Symbol of Depression had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hinese literature. In 1920s, with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literary conception advocated in the work, there occurred in Chinese literary field a modernist literary trend marked by The Symbol of Depress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me, the absorption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expressed in the book, writers mainly adopted and internalized the kernel views into their own writing, which has enabled their works to have distinguished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and modernity.
作者 罗伟文
机构地区 集美大学中文系
出处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5-18,共4页 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关键词 《苦闷的象征》 新文学作家 现代意识 象征主义 symbol of Depression neo-litterateur modern consciousness symbolis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45

  • 1郁达夫.《<沉沦>自序》.《沉沦》.上海泰东书局,1921年版. 被引量:4
  • 2沈雁冰.《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J].小说月报,1921,12(12). 被引量:13
  • 3.《鲁迅全集》第12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6页. 被引量:30
  • 4郁达夫.《文学概说》[A]..《郁达夫文集》第5卷[C].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被引量:11
  • 5雁冰.《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J].改造,1920,3. 被引量:14
  • 6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N].《创造周报》第二号,1923年5月. 被引量:7
  • 7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8月. 被引量:9
  • 8相浦杲.《考证·比较·鉴赏—20世纪中国义学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被引量:1
  • 9郑伯奇.《国民文学论》,《创造礼资料》(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被引量:3
  • 10王向远.《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 被引量:1

共引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