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美国黑人小说的嬗变及双重文化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几百年来,非洲裔族群对种族平等的呼声从未间断。美国黑人作家在各国的历史语境中挣扎摸索,探求一条通向独立自我、独立人格的道路,其间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或以“求同”作文化融合的尝试,或以“立异”抵抗修正主流文化,使其为负载两种文化的黑人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虽然他们对美学传统不断进行修正与创新,但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实质不变。黑人文学的嬗变反映了黑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羽翼渐丰并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
刘加媚
机构地区
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
出处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0-183,共4页
Academic Forum
关键词
自由
独立
奴隶叙事
身份认同
双重意识
美国
黑人小说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8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7
1
Miller· Ruth.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1760-Present[M].New York:Macmilan,1971.
被引量:1
2
刘捷.美国黑人的文学传统[J].译林,1999,(1).
被引量:1
3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1
4
张立新.
白色的国家黑色的心灵——论美国文学与文化中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J]
.国外文学,2005(2):63-70.
被引量:42
5
Richard Chase,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Jone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1753.
被引量:1
6
W.E.B Dubois,The Dusk of Dawn[M].New York,1968.
被引量:1
7
David Gordon Nieson,Black Ethos Northem Urban Negro Life and Thought,1890-1930[M].Westprot Conn.:Greenwood Press,1977.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28
1
Homi Bhabha, "Unpacking my Library … Again", 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 Common Skies (London, 1996), p. 206.
被引量:1
2
Richard Chas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Jone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1753.
被引量:1
3
Nick Aaron Ford,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Novel (Boston:Meador Publishing Co. 1936), p. 96-97.
被引量:1
4
David Gordon Nieson, Black Ethos: Northern Urban Negro Life and Thought, 1890-1930 (Westpro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7), p.124, p.0122,p.158,p.123, p.124, p.128, p.128, pp.128-129, p.162,p.170, p.169.
被引量:1
5
W. E. B. Dubois, The Dusk of Dawn (New York 1968),p. 135.
被引量:1
6
Lerone Bennett Jr. The Negro Modd (Chicago,1964), p.49.
被引量:1
7
Thomas F. Pettigrew, A Profile of the Negro American (Princeton,1964), p.25.
被引量:1
8
Gunnar Myrdal, An American Dilemma ( Harper & Row, 1962), p. 115.
被引量:1
9
Alwys Berland: Light in August, A Study in Black and White (Wayne Publisher, New York,1965), p.73,p.72, p.77, p.127.
被引量:1
10
Irving Howe, Faulkner and Negroes (New York,1983), p.12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41
1
马粉英.
解构二元对立的身体审美意识:《最蓝的眼睛》中的后殖民叙事[J]
.英语文学研究,2020(1):27-37.
2
赵慧.
给自己慈悲[J]
.长城,2012(2):169-170.
3
颜李萍.
《摩西,山之人》:传统圣经的颠覆与黑人文化身份重构[J]
.芒种,2012(10):157-158.
4
姚晓东,李寒冰.
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日用家当》解读[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105-107.
被引量:15
5
麻淑涛,薛璞.
文化的冲突 身份的认定——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寻求[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3):100-101.
被引量:1
6
周斌,李惠娥,商爱华.
浅析美国新黑人知识分子对发展黑人文化意识所作的贡献[J]
.新西部(理论版),2008(10):125-125.
被引量:2
7
田苗.
Theme Analysis of Everyday Use by Alice Walker——about Afro-Americans' Cultural Identification[J]
.科技信息,2010(36):140-140.
8
封金珂.
流散视阈下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2):53-56.
被引量:2
9
王玉括.
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94~2011[J]
.外语研究,2011,28(5):108-111.
被引量:3
10
朱敏华.
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文化遗产的继承——再析沃克的《日用家当》[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11):40-4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47
1
宫玉波,梁亚平.
殉难、复仇、融合——试评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5):158-161.
被引量:15
2
王军,高雪.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概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247-250.
被引量:13
3
梁昕.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伟大“母亲”[J]
.文教资料,2007(7):143-146.
被引量:2
4
王雪梅,毛刚.
从《土生子》到《看不见的人》——从两位主人公对待黑人文化的态度看美国黑人文学发展[J]
.社科纵横,2004,19(2):131-132.
被引量:5
5
翁德修.
寻找被遗忘的卓拉——评卓拉·尼尔·赫斯顿和她的小说[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9(6):62-66.
被引量:6
6
乔国强.
美国40年代黑人文学[J]
.国外文学,1999(3):64-70.
被引量:14
7
陶东风.
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J]
.文艺研究,1998(3):22-31.
被引量:72
8
高云翔.
美国早期的黑人文学[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24(6):26-33.
被引量:3
9
J·希利斯·米勒,王逢振.
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
.文学评论,1997(4):72-78.
被引量:67
10
邹惠玲.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简论[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3(1):39-42.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5
1
张旭,王军.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文化身份批评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20-21.
2
杨晓蓉.
论《土生子》在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文化中的意义[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1):105-110.
被引量:6
3
吴桂辉.
美国黑人文学语境化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1):110-112.
4
武清宇.
新黑人女性的呐喊——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特点[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64-66.
被引量:5
5
张帅,王军.
抗议戏剧顺势 追逐自我理想——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中的创新精神[J]
.戏剧文学,2016(6):68-71.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秦清玲.
简析20世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3(3):33-34.
2
张捷.
关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文学特点的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4):127-128.
被引量:1
3
耿颖.
浅谈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浪潮下的呐喊——以左拉·尼尔·赫斯顿为例[J]
.中国科技博览,2013(32):616-616.
4
王军,王莹莹.
文化 精神 重构——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探幽[J]
.戏剧文学,2015(11):123-126.
被引量:1
5
王艳.
黑人形象在美国文学中的嬗变[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9):9-10.
被引量:1
6
景佳惠,唐承贤.
论语用预设在小说《土生子》中的语篇功能[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1):46-52.
被引量:2
7
林丽清.
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美国黑人文学[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0(3):254-255.
8
汪钰.
解读理查德·赖特《土生子》中黑人的抗争与困惑[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0(1Z):87-88.
被引量:1
9
张永超.
以《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为例浅析哈莱姆时期黑人女性新形象[J]
.智库时代,2018(48):185-185.
被引量:2
10
桑丹.
别格的身份构建——《土生子》的存在主义解读[J]
.海外英语,2015(3):185-186.
被引量:2
1
葛立权,张贞爱.
莫里森的作品:当代美国黑人文苑中的一朵奇葩[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8(4):87-88.
2
乔国强.
美国40年代黑人文学[J]
.国外文学,1999(3):64-70.
被引量:14
3
高英,陈蕊.
托尼·莫里森《天堂》叙事技巧浅析[J]
.作家,2011(22):24-25.
被引量:1
4
黄莹.
论书信体小说《紫颜色》的奴隶叙事策略[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5):111-112.
5
张晓雯.
《女奴生平》中心灵的纯洁和性爱的羞愧[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12):47-48.
6
贾艳娜.
论《宠儿》的双重性[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6):117-118.
7
吴月月.
《苔丝》和《陆犯焉识》中的女性解析[J]
.青年文学家,2015(11Z).
8
因为我是旅人[J]
.商周刊,2013(5):60-60.
9
赵宏维.
黑白之间的流动——评《剑桥美国非裔奴隶叙事指南》[J]
.当代外国文学,2011,32(3):167-170.
被引量:5
10
李鸿.
神鬼狐妖画苍生——《聊斋志异》与《搜神记》立异之比较[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7(9):29-31.
被引量:1
学术论坛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