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海派女作家笔下的空间意象——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书写一个城市的故事,其构成空间是不容忽视的,从海派女作家书写上海的文本中,我们不难发现,公馆、公寓、弄堂、酒吧等空间场所往往是故事比较集中的发生地,对这些处所的反复使用,使它们成了一组组独特的空间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存在,另一方面又成为某种城市精神的象征。本文就着重选择了几个意象,试图进行一下简单的论述。
作者
皮进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
出处
《船山学刊》
2006年第2期151-153,共3页
Chuanshan Journal
关键词
空间意象
女海派作家
张爱玲
王安忆
卫慧
城市精神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48
同被引文献
4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李晓峰.
张爱玲:女性视角与都市风情[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8-52.
被引量:2
2
吴福辉.
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J]
.文学评论,1994(1):5-17.
被引量:48
3
张旭东著..批评的踪迹 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 1985-2002[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51.
4
包亚明等著..上海酒吧 空间、消费与想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69.
5
马逢洋编..上海:记忆与想象[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242.
6
吴战垒著..中国诗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234.
二级参考文献
1
1
[1]李欧梵.上海的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48
1
刘铁群.
文学是生命的燃烧——论吴福辉在文学领域的贡献[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4):165-175.
2
谷晓曦.
被都市情调涵化的乡村与革命——重评刘呐鸥小说集《都市风景线》[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3):218-229.
3
傅军.
施蜇存都市小说叙事的二元结构解析[J]
.文教资料,2008(34):17-18.
被引量:1
4
林冠.
在故乡体验异乡,在异乡寻找故乡——由新感觉派小说浅谈人与城的关系[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1):138-142.
被引量:1
5
吴晓东.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J]
.文艺理论研究,1999(1):12-20.
被引量:35
6
谢纳.
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叙事视角的先锋性[J]
.艺术广角,2004(5):29-31.
被引量:1
7
张凤渝.
新感觉派笔下的都市[J]
.绥化师专学报,2004,24(4):74-76.
8
傅建安,贺凤来.
邱华栋小说与中国现当代都市主题[J]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4):66-68.
9
梁振华.
从“盲点”到“盲从”--当代文学书写中的都市文化经验[J]
.南方文坛,2008(1):38-42.
被引量:1
10
冯爱琳.
论《倾城之恋》的时间观[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107-111.
同被引文献
40
1
王侃.
“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J]
.文学评论,1998(6):88-97.
被引量:61
2
郭力.
理想与诗情——九十年代女作家创作反思[J]
.北方论丛,1997(5):95-99.
被引量:2
3
刘慧慧.
海派女作家笔下男性形象的当代转换——以张爱玲和王安忆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3):72-73.
被引量:2
4
王德威.
海派作家又见传人[J]
.读书,1996,0(6):37-43.
被引量:67
5
孙丽玲.
女性叙事话语的两种美学建构——张爱玲、王安忆小说审美风格比较[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24-28.
被引量:3
6
胡军.
论女性小说的“逃离”意识[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2):44-46.
被引量:2
7
蒋丽.
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47-51.
被引量:5
8
张闳.
上海:记忆与幻想之都[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6):37-43.
被引量:3
9
龙其林.
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37-42.
被引量:4
10
程光炜.
王安忆与文学史[J]
.当代作家评论,2007(3):4-15.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
4
1
张冰滢.
21世纪以来王安忆创作与海派文学关系研究综述[J]
.汉字文化,2022(10):75-81.
2
任洪玲.
女性写作中的阁楼意象解读——以林白、陈染作品为例[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1):97-100.
3
邹春霞.
《雨,沙沙沙》的主题意蕴与写作手法[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9):67-68.
4
丁鹏.
上海怀旧电影中的“旧上海”形象分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21):176-177.
1
刘晓云.
追忆历史 与时俱进-海派女作家程乃珊剪影[J]
.今日上海,2003(2):48-49.
2
李鑫.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3):40-41.
3
刘慧慧.
海派女作家笔下男性形象的当代转换——以张爱玲和王安忆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3):72-73.
被引量:2
4
任静.
世俗·欲望——论海派女作家的创作共性[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22-25.
5
张小芹,汤云娟.
李清照和纳兰性德词作中“瘦”字词的异同[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9(4):12-14.
6
任静.
海派女作家的流变轨迹与内在差异[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44-47.
被引量:1
7
姜燕.
海派女作家小说语言的诗化风格[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87-90.
被引量:1
8
任静.
海派女作家创作的意义和缺失[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2):73-76.
9
周丽芬.
读苏青《结婚十年》与张爱玲《小团圆》[J]
.学语文,2012(6):43-44.
被引量:1
10
黄佟佟.
程乃珊教我的追星梦[J]
.上海采风,2013(6):89-89.
船山学刊
2006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