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2期36-38,共3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6
-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8、42-43、45、43、43、32页. 被引量:6
-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页. 被引量:4
-
3王岳川主编.《形式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版,192,183,175页. 被引量:1
-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73.
-
5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557.
-
6朱徽编著..中英比较诗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241.
共引文献8
-
1罗小云.跨越世纪的政治预言——冯尼格特后现代小说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2,23(4):125-130. 被引量:12
-
2方凡.《奥赛罗》悲剧与后殖民解读[J].求索,2005(12):179-181. 被引量:5
-
3李天福.通俗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不可偏废的元素[J].求索,2007(1):170-172. 被引量:3
-
4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影响[J].文学评论,2007(3):46-52. 被引量:6
-
5吴淑玲,韩成武.杜诗诗意矛盾的情感张力[J].杜甫研究学刊,2012(3):8-12.
-
6王棋君.从悖论、反讽到结构的张力表现——以《小说鉴赏》为例看布鲁克斯的张力观[J].科技信息,2013(8):195-195.
-
7潘桂林.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博弈——文学与造型艺术张力论[J].江汉论坛,2013(5):90-94.
-
8邹春盛.《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5(4):63-65.
同被引文献65
-
1周启超.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J].外国文学评论,2003(4):73-81. 被引量:30
-
2刘琼.质本洁来还洁去——浅谈茹志娟《百合花》的美与真[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3):51-51. 被引量:1
-
3章燕.济慈的“客体感受力”说与现代诗歌美学的关系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61-67. 被引量:7
-
4于晓丹.纳博科夫其人及其短篇小说[J].外国文学,1995(2):3-8. 被引量:13
-
5刘月新.接受张力论[J].中州学刊,1994(4):79-85. 被引量:9
-
6李富华,郭利平.邪恶的代价——霍桑《年轻的布朗先生》给我们的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5):18-20. 被引量:1
-
7魏李梅.意识形态规范下的审美自觉——从茹志鹃《百合花》的叙事艺术谈起[J].山东文学,2013,0(1):76-79. 被引量:1
-
8蓝仁哲.新批评[J].外国文学,2004(6):48-51. 被引量:18
-
9邓家鲜.用文字描绘美丽的心灵花朵——浅析茹志娟《百合花》的叙述特点[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2(1):31-33. 被引量:2
-
10余松.隐喻与诗性言说[J].当代文坛,2006(2):76-7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3
-
1王冠琪.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的张力[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8-19. 被引量:2
-
2李文萍.《隐喻》中的概念隐喻认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2):89-93. 被引量:2
-
3郭飞.论源语文本张力对古典诗歌英译韵味的检验——兼评《春晓》的英译[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150-152.
-
4贾仁欠吉.浅析新批评中的“张力”说[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6):133-134. 被引量:2
-
5刘秀梅.《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的张力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X):160-160.
-
6汪海涛.张力视角下的《别离辞:节哀》[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0):92-92.
-
7黄彬.善恶的共存与较量——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的张力[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8):63-63.
-
8邓丽君.论济慈诗歌的张力[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4(11):94-95. 被引量:1
-
9黄青青.张力理论观照下探析坎迪达权力的自我形塑[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7):72-76. 被引量:1
-
10沈进宇.婉转叙事下的诗意张力——茹志娟小说《百合花》新解[J].读写月报,2023(27):43-46.
二级引证文献8
-
1汤颖.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本我”与“超我”的内在张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5):71-72. 被引量:6
-
2陈昱昊.论康德鉴赏判断与新批评“张力说”的内在关联[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5):76-77.
-
3吴扬.对《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含混主题的解读[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4-116.
-
4唐妹,李庆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作《隐喻》中的隐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9):4-5.
-
5李艳丽.诗人济慈的唯美主义与恋诗情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4):192-194.
-
6年艳.张力理论观照下戏剧表演角色塑造和节奏把握策略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38(4):87-91.
-
7沈进宇.婉转叙事下的诗意张力——茹志娟小说《百合花》新解[J].读写月报,2023(27):43-46.
-
8李倩,杨秀敏,曾莉.概念隐喻概述[J].校园英语,2014,0(16):170-170.
-
1吴瑾瑾.美国南方的流放者——评沃伦新传记《比上帝还孤独》[J].外国文学动态,2010(4):51-52.
-
2阿翔.国际诗坛[J].诗歌月刊,2010(1):30-30.
-
3张慧,胡玲.美国作家罗伯特·潘·沃伦在中国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99-100.
-
4王进.试论形式主义与新批评学派的当代性渊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2):34-36.
-
5陈耀庭.罗伯特·潘·沃伦诗歌的叙事风格[J].作家,2014,0(10X):102-103.
-
6陈永斌.《乌莓之冬》中的流浪汉多重形象解读[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49-51.
-
7杨宜渝.“愤怒的青年”的滥觞之作——评《星期六晚上,星期天早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8(2):93-96.
-
8杨桂兰.威廉·福克纳《熊》中的唯美与深思[J].作家,2013,0(12X):68-69.
-
9黄彬.善恶的共存与较量——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的张力[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8):63-63.
-
10罗伯特.潘.沃伦,柳向阳.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美国诗人——罗伯特·潘·沃伦诗选[J].延安文学,2006,0(5):6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