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民教育》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7,共2页
People's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9
-
1周立群.新教师常见问题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9):3-7. 被引量:6
-
2刘引.合作: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J].人民教育,2006(3):17-19. 被引量:20
-
3石兆胜.校本培训中“师徒结对”模式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6(24):31-33. 被引量:8
-
4叶澜等著.裁师角色与裁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2003.9重即).200.316. 被引量:1
-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05.1重即).113—114,115. 被引量:3
-
6[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
7[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被引量:39
-
8樊陈琳.现代学徒制——我国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2):5-8. 被引量:6
-
9韦敏.教师马赛克文化:概念、原因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3):40-44. 被引量:29
二级引证文献14
-
1李曼.基于联盟理论的课程网站共建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10):161-162. 被引量:1
-
2丁家富.“师徒结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10,1(2):72-73. 被引量:1
-
3张华龙,张菊风.三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梳理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4):22-26. 被引量:7
-
4潘友县.师徒结对中要凸显自主发展意识[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7):18-20. 被引量:1
-
5龚邦运,丁苹.浅议高校教师间正式指导关系的构建[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3):64-66.
-
6陈永华.以团队绩效管理促进教师团队合作[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6):64-66. 被引量:2
-
7叶金梅.新教师“师徒结对”培养模式的缺憾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14,36(4):122-124. 被引量:2
-
8贠金兵.我国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综述[J].教育文化论坛,2016,8(5):101-105. 被引量:2
-
9陈兴.新教师“师徒结对”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7(5):239-240. 被引量:2
-
10廖圣河,林昭君.小学教师“师徒结对”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以福建省四个地区的九所小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1):1-6. 被引量:3
-
1白永杰,郭素英.堵与疏——班级管理的辩证法[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8(6):26-26.
-
2武敏.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1998,0(Z2):10-10. 被引量:1
-
3王欢.浅论新形势下教师文化的变革[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S1):82-86.
-
4董英顺.优化育人环境 提高办学质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1999,0(Z1):21-21.
-
5张泽颖.试论现代教研组文化及其构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7):34-35. 被引量:3
-
6赖国强.试论社会环境与年轻一代的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1(3):89-95. 被引量:2
-
7王少华.重塑适合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师文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1-2. 被引量:7
-
8吴新龙.如何对待及矫正学生的过错行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0(23):41-42.
-
9高福贵.教书育人的几点认识[J].教育评论,1994(1):60-61.
-
10营造学校“小气候” 整体推进形成“大气候”教育厅关工委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J].内蒙古教育,2000(4):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