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7-79,共3页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参考文献12
-
1.《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M].,.. 被引量:2
-
2曾国藩.《致沅弟》[A]..《曾国藩家书》[C].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35页. 被引量:3
-
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A]..《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34页. 被引量:23
-
4.《资治通鉴》卷218[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3页. 被引量:4
-
5[美]尼克松著 尤勰译.《领导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页. 被引量:1
-
6[美]杜威著 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73页. 被引量:2
-
7汉代申公.“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A]..《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C].,.. 被引量:1
-
8[美]亨利·基辛格著 顾淑馨译.《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 被引量:12
-
9罗伯特·达莱克著..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1932-1945 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
10[美]尼克松著 王观声译.《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45
-
1陈峰,侯云灏.《食货》新探[J].史学理论研究,2001(3):50-61. 被引量:17
-
2郭国昌.文艺奖金与解放区的文学大众化思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87-100. 被引量:4
-
3杨鲁慧,郭延军.从“霸权稳定论”到“安全共同体”——东北亚安全合作架构新走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4):55-60. 被引量:8
-
4董欣洁.冷战期间西方边疆理论的发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2):22-30. 被引量:13
-
5袁盛勇.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J].文艺理论研究,2005(4):2-9. 被引量:14
-
6苗红妮.英国学派外交思想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4):13-20. 被引量:3
-
7郭冰茹.论“十七年小说”的叙事张力[J].当代作家评论,2006(5):146-153. 被引量:1
-
8李并成.石羊河下游绿洲早在唐代中期就已演变成了“第二个楼兰”[J].开发研究,2007(2):153-157. 被引量:2
-
9王元骧.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J].文艺研究,2008(1):5-14. 被引量:5
-
10黄寿松.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与策略: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哲学,2008(5):61-66.
同被引文献7
-
1林锦峰.《重评科学与玄学论战》质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5(2):48-58. 被引量:1
-
2冯契.论所谓“科学与玄学的论战”[J].学术月刊,1959,3(5):1-9. 被引量:3
-
3刘长林.论科玄论战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14-20. 被引量:3
-
4伍光良.“科玄论战”与马克思主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37(4):75-80. 被引量:4
-
5黄克武.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转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1):68-78. 被引量:25
-
6马骁毅.启蒙境域中的后启蒙话语——科玄论战中的“现代性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7(4):34-39. 被引量:2
-
7王时中.“科玄论战”的百年回眸——从方东美的了结方案切入[J].天津社会科学,2019,0(4):14-21. 被引量:5
-
1陶圣琴.稷下学宫师生关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8):98-101.
-
2杨素萍.学术与政治之间:比较教育学的双重变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15-118.
-
3于玮,周硕.学生自治:蒋梦麟学术与政治双重理想的不可兼得[J].才智,2013(23):192-193.
-
4张意忠.学术与政治:和谐共融[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59-62. 被引量:6
-
5林宇晖.论学术、教育与政治——以《以学术为业》为视角[J].科学与财富,2010(12):226-227.
-
6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4,25(1):11-20. 被引量:146
-
7张光华.萧一山教育思想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4):21-23.
-
8张斌贤,李子江.论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制度化历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5):6-10. 被引量:10
-
9吴锦旗.民国时期大学教师的流动机制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3):126-133. 被引量:2
-
10刘旭.论学者的独立人格[J].教育情报参考,2009(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