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不传之秘在用量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我读叶天士,徐灵胎诸名家医案,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诸家之医案为何都不曾留下药物用量?连秦伯未先生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时,为求一律,也将用药分量概行删除.难道用量无关紧要,没有留传之价值?难道用量乃不传之秘,诸家著书立说尚有保守?莫非如《吴医汇讲》所说“不以分量明示后人者,盖欲令人活泼泼地临证权衡,毋胶柱而鼓瑟也.”不管怎么说,辨证论治,环环相扣,一环都不可疏忽.即使辨证准确、论治周全、选方独到、用药精纯,而用量不达,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也断无佳效.清朝陈颂帚先生治一肿胀病人,予金匮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八分,附子一钱,甘草一钱二分,无效.邀吴鞠通先生治之.吴认为陈氏辨证不误,此病确属阳虚水停,选方用药也精纯不杂,取麻黄发表,附子扶阳,甘草和中.之所以无效,是用量不够.吴氏改麻黄为二两,熟附子一两六钱,炙甘草一两二钱,才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 朱炳林
出处 《四川中医》 1996年第2期11-11,共1页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