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17,6,共5页
同被引文献13
-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J].当代陕西,2003(11):4-9. 被引量:11
-
2辛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是,2005(6):18-20. 被引量:21
-
3吴敬琏.转变增长方式关键在体制改革[J].金融经济,2005(11):14-15. 被引量:9
-
4张荣国.经济公正与和谐社会[J].求实,2005(11):43-45. 被引量:1
-
5张卓元.资源产品价格要反映稀缺程度[J].中国经贸导刊,2005(22):10-10. 被引量:4
-
6王梦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策取向[J].管理世界,2006,22(4):1-10. 被引量:9
-
7曹应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举措[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3):36-39. 被引量:1
-
8孙立平.以社会重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会学研究,2007(2):175-180. 被引量:23
-
9吴忠民.立足于社会公正,优化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7(2):194-197. 被引量:8
-
10吴忠民.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2):11-16. 被引量:42
引证文献4
-
1唐龙.以体制改革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7,8(1):98-100.
-
2李守林,靳文志.关于“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8(4):54-57.
-
3钱程,杜生权.试论政府职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3):29-30.
-
4张娟.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1):31-35.
-
1王梦奎.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 体制保障[J].广东经济,2006(1):11-18. 被引量:1
-
2王梦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体制保障[J].中国远洋航务,2006(6):16-19.
-
3王梦奎.实现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J].企业世界,2006(4):3-5.
-
4俞德鹏.刘易斯模型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1997,13(1):15-20. 被引量:1
-
5李晓文.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1):4-6.
-
6宋萌荣.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中国现代化道路[J].大连干部学刊,1999,15(3):4-7.
-
7陈万志.科学发展——中国的路径选择[J].群言,2008(8):11-13.
-
8关夏.邓小平的“富民”思想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选择[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12):102-103.
-
9张宏岩.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模式看“三个代表”的时代精神[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18(2):77-79.
-
10李拓.五大发展理念新常态下发展的战略驱动力[J].决策与信息,2015(34):12-14.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