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董仲舒体系建构对黄老学的吸收借鉴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黄老学是由先秦诸子学过渡到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的一个中间环节。西汉初两者政治上的对峙立场并不代表学术上的隔绝。董仲舒构造其理论体系时,吸收借鉴黄老学的观点,并站在儒家立场上加以改造完善。
作者
花琦
机构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2-76,共5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of Social Siences
关键词
董仲舒
黄老学
中间环节
思想史
分类号
B23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5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9
1
景红.
80年代中期以来黄老学研究综述[J]
.哲学动态,1998(9):15-17.
被引量:1
2
白奚著..稷下学研究 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26.
3
赵吉惠.
荀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J]
.哲学研究,1993(5):21-29.
被引量:14
4
余明光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370.
5
张立文著..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38.
6
李定生.
董仲舒与黄老之学──儒学之创新[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7(1):93-96.
被引量:5
7
[7]小野泽精一等.气的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被引量:1
8
白奚.
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J]
.文史哲,2005(5):35-39.
被引量:15
9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1985.
二级参考文献
9
1
刘蔚华,苗润田.
黄老思想源流[J]
.文史哲,1986(1):26-35.
被引量:9
2
余明光,谭建辉.
黄老学术向黄老道教之转变[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0(5):28-31.
被引量:3
3
丁怀轸.
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的演变[J]
.江淮论坛,1992(1):29-34.
被引量:3
4
丁原明.
多元一体的齐道家[J]
.文史哲,1997(3):30-35.
被引量:2
5
许抗生.
《黄老之学新论》读后的几点思考[J]
.管子学刊,1993(1):64-67.
被引量:6
6
丁原明.
《鹖冠子》及其在战国黄老之学中的地位[J]
.文史哲,1996(2):24-29.
被引量:9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被引量:442
8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被引量:226
9
.《黄帝四经·经法·论》[M].,..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31
1
袁青.
陆贾思想的黄老学渊源析论[J]
.原道,2021(2):195-204.
被引量:1
2
路高学.
黄老“自为”对《老子》“自然”的承继——兼论对《庄子》的影响[J]
.老子学刊,2022(1):84-101.
被引量:1
3
丁宇,杨国荣.
《老子》“持而盈之”句辨正——兼论战国时期的“持盈”思想[J]
.思想与文化,2020(2):518-532.
4
臧振.
董仲舒的历史命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8(2):71-78.
被引量:2
5
杨翰卿.
论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创新[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2):34-39.
6
孔祥军.
“战国时代”的传媒战略管理——兼作一种新创战略决策程式的自我推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4):92-95.
7
赵伟,胡友平.
荀子学派属性新论[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21(9):18-21.
8
关志国.
黄老学“执一”政治观探析[J]
.兰州学刊,2007(11):166-168.
9
王楷.
荀子与早期儒学道德话语的转向[J]
.邯郸学院学报,2007,17(4):29-32.
被引量:1
10
关志国.
论黄老学的“执一”政治观[J]
.求索,2007(11):141-143.
同被引文献
51
1
李晓明.
先秦礼法之争及其法哲学解析[J]
.当代法学,2001,15(9):66-69.
被引量:1
2
杨天宇.
《仪礼》的来源、编纂及其在汉代的流传[J]
.史学月刊,1998(6):29-34.
被引量:4
3
李定生.
董仲舒与黄老之学──儒学之创新[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7(1):93-96.
被引量:5
4
牟成文.
从“天人合一”的源处追寻其原初价值意义——兼评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天人观[J]
.江汉论坛,2005(7):58-61.
被引量:5
5
白奚.
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J]
.文史哲,2005(5):35-39.
被引量:15
6
王文涛.
论董仲舒的灾异思想[J]
.中州学刊,2005(6):150-152.
被引量:6
7
沈尚武.
从异化视角分析董仲舒的哲学思想[J]
.重庆社会科学,2006(10):41-43.
被引量:1
8
谭戒甫.《墨辩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81页.
被引量:1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被引量:4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肖爱民,何华征.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29(4):43-46.
被引量:2
2
王姣.
前汉的法制思想[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32-35.
3
李平.
先秦礼法之争新诠——以情景中的儒家学说演化为线索[J]
.清华法学,2016,10(4):179-19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8
1
高春菊.
近十年来董仲舒研究述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125-130.
被引量:4
2
赵炎峰.
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述评[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29(4):22-24.
被引量:1
3
温平.
荀子“礼法”教化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11-13.
4
陈寒非.
归本于黄老:韩非思想的道论渊源[J]
.中国法律评论,2018(4):133-150.
被引量:2
5
郑开.
道法之间:黄老政治哲学的思想空间[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6):77-101.
被引量:7
6
张耀南,钱爽.
中华“天下政制”及其当代价值[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6):100-107.
7
李平.
传统中国法学理论论域的架构——基于先秦两汉法思想的探索[J]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0,7(3):59-72.
被引量:2
8
张爽.
“准五服以制罪”——“礼”与“法”的历史连接[J]
.社会科学前沿,2020,9(5):718-725.
1
陆红霞.
墨家主要伦理思想的特征研究[J]
.社科纵横,2005,20(4):136-138.
被引量:1
2
孙旭鹏,许莉莉.
庄子与荀子“天人观”比较[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4):6-9.
3
戴黍.
《淮南子》中的“无为”及其思想史意义[J]
.哲学研究,2006(3):38-42.
被引量:7
4
陈永杰.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探析——以梁漱溟为中心[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30(8):74-75.
5
彭耀光.
王阳明心意关系与儒释之辨[J]
.东岳论丛,2009,30(9):120-124.
6
王雅,彭浩.
周敦颐沟通宇宙本体与道德本体的意义——以朱熹等对《太极图说》《通书》的解释为依据[J]
.党政干部学刊,2017(1):27-32.
7
常彦.
《论语》“回也其庶”章隐含的儒家思想[J]
.嘉兴学院学报,2013,25(4):77-80.
8
周元侠.
张载的虚气观刍议[J]
.甘肃理论学刊,2008(6):69-72.
9
阎静.
司马谈的先秦诸子学[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4):135-136.
10
方旭东.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新议——基于当代动物权利论争的背景[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1):66-7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