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6-107,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25
-
1李树基,朱智文.壮大县域经济 破解“三农”问题——县域经济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2):147-150. 被引量:15
-
2周金堂.农村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2,22(10):136-141. 被引量:1
-
3龚唯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本出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5(4):68-72. 被引量:9
-
4战炤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自身局限与演进趋势[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59-62. 被引量:7
-
5蔡文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24):123-125. 被引量:4
-
6朱孔来,倪书俊.试论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6(1):58-60. 被引量:26
-
7万军,高宏彬,邹昊,杨锡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3):116-117. 被引量:20
-
8苏建军.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伦理准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3):86-91. 被引量:1
-
9张洪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4):59-61. 被引量:23
-
10刘瀑,张明祥.县域小城镇经济的关联分析[J].特区经济,2006(7):299-30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陈晓雪,陆玉梅,王志华.常州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2):20-26. 被引量:2
-
2张光海.互惠利他型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式——基于文献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7):182-184.
-
3林华.吉林省玉米供应链模式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6):107-110. 被引量:1
-
4王楠楠.试论县域经济与县域公路的和谐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93-94.
-
5余再鹏.咸宁市县域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1(9):200-202. 被引量:2
-
6戴晶晶,渠爱雪,周君杰,陈露,陈敏,张荫.安徽省凤阳县飞地工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69-21373. 被引量:1
-
7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组,刘立明,张保强.加快河北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J].经济论坛,2011(12):35-38. 被引量:1
-
8杨立国.浅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中国外资,2013(21):198-198. 被引量:4
-
9史悦.教育局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实施策略探讨[J].中国经贸,2013(24):128-128.
-
10赵奎,刘芳.地域性差异视角下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以苏浙皖地区53个县级市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5):74-78.
-
1赖小琼.略论科技进步与经济和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8(2):68-71.
-
2温志宏.广西产业结构矛盾分析[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1):7-11.
-
3徐超.云南省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2,0(01S):37-38.
-
4本刊编辑部<工农业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组.理顺工农关系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纪要[J].中国农村经济,1991(6):3-18.
-
5构建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J].新农民(上半月),2010(10):5-6.
-
6刘志澄.统筹城乡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2004,25(2):4-6. 被引量:30
-
7郑重.工农业协调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5(5):3-6.
-
8张式恩.人力资本流动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2):142-144. 被引量:1
-
9王茵茵.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机理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6):39-41.
-
10张郁,解秀玲."二元结构转化"的几点经济学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5,21(4):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