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变态人格之关系探析
被引量:
7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Psychopath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反社会人格障碍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经常与变态人格等同。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变态人格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同时仍是不能被简单等同的两个术语。要正确理解反社会人格障碍,必须明辨其与变态人格之间的确切的关系。
作者
赵桂芬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出处
《犯罪研究》
2005年第6期36-41,共6页
Chinese Criminology Review
关键词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变态人格
精神病
诊断标准
犯罪行为
分类号
D917.2 [哲学宗教—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2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1
1
Hagan,Frank E.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y:Theories,methods,and criminal behavior,5th ed[]..200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2
1
易志成.
重新犯罪人犯的监内表现和管教对策[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S1):75-77.
被引量:7
2
李涛.
论变态人格者的刑事责任能力[J]
.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5):72-74.
被引量:1
3
柴勇敏.
我国古代“因材施教”心理思想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1993(4):61-64.
被引量:1
4
陈璟,李红,张仲明.
论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2-85.
被引量:7
5
蒋奖,许燕.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J]
.心理学探新,2004,24(4):52-55.
被引量:14
6
陈和华.
论反社会人格与犯罪[J]
.犯罪研究,2005(1):30-36.
被引量:18
7
吕进,韩云波.
金庸“反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类命运[J]
.文艺研究,2002(2):65-73.
被引量:26
8
李玫瑾,屈明.
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1):56-59.
被引量:13
9
王一川.
文化虚根时段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J]
.天津社会科学,2001(5):110-118.
被引量:28
10
邓晓丹.
反社会行为的经济学思考[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87-92.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7
1
蒋奖,许燕.
罪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调查[J]
.中国特殊教育,2007(5):80-85.
被引量:17
2
文侃,向绍萍,钟三艳.
矫正的矫正——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矫正机制的几点批判[J]
.中国市场,2007(52):188-191.
3
喻磊,苏王清.
正常人格?反社会人格?--解读转型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J]
.中国青年研究,2008(5):61-64.
被引量:1
4
曾茂春,李辉.
精神病态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间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2011,26(8):60-64.
被引量:3
5
刘莎莎.
《女管家的心事》之变态心理解析[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4):51-52.
6
张宁.
金庸小说教育思想初探[J]
.学术评论,2018(1):65-73.
被引量:2
7
何慧玲.
变态人格在刑事责任能力认定上的意义[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4(8Z):6-1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余军,令有为,吴倩,黄丽华.
浅析精神疾病对隐藏信息测试法的影响[J]
.心理月刊,2021(6):228-230.
2
徐楚清.
侵犯行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阐释[J]
.理论观察,2022(3):101-106.
3
谢志贤.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终身教育思想探析[J]
.大视野,2020(1):69-74.
4
胡传鹏,邓晓红,周治金,邓小刚.
神经法学:年轻的认知神经科学与古老的法学联姻[J]
.科学通报,2011,56(36):3041-3053.
被引量:17
5
倪润.
强制医疗程序中“社会危险性”评价机制之细化[J]
.法学,2012(11):89-99.
被引量:19
6
肖崇好,谢亚兰.
自我监控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719-1721.
被引量:8
7
江陆平,郑敏,李明琼.
国内犯罪人格实证研究的现状及趋向[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26(2):153-155.
被引量:3
8
颜夕珍.
累犯敌意心理及对策[J]
.社会心理科学,2013(12):36-47.
被引量:1
9
赵约翰,徐广军,孟祥国,邵长久,侯健.
829名监狱服刑人员精神障碍患病率的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调查[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3):274-275.
被引量:1
10
郭笑,杨波.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神经法学观点[J]
.证据科学,2016,24(1):109-117.
被引量:5
1
陈利.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88-89.
被引量:2
2
武伯欣.
阻断个人恐怖行为[J]
.新世纪周刊,2010(34):35-36.
3
胡成洋.
反社会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问题探析[J]
.学理论,2012(32):143-144.
4
赵桂芬.
论变态人格[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18(3):93-97.
被引量:2
5
姜长青.
排忧解难[J]
.心理与健康,2000(12):42-42.
6
何慧玲.
变态人格在刑事责任能力认定上的意义[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4(8Z):6-10.
被引量:1
7
张赛宜.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暴力犯罪——对郑民生校园杀凶案件心理分析[J]
.政法学刊,2010,27(4):104-107.
被引量:3
8
曹诚龙.
犯罪源自超常大脑[J]
.科学之友,2003(7):38-39.
9
秦扬,薛培.
变态型人格犯罪的剖析与对策[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11.
10
江华.
论社会转型中变态人格的预防途径[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45-48.
被引量:2
犯罪研究
200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