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农技推广》
2005年第11期29-30,共2页
Chin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引证文献2
-
1施其俊,朱金明,胡南河,吴萍,赵决建.稻鸭共育不同放养始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8):1596-1596. 被引量:4
-
2朱金明,施其俊,胡南河,吴萍,赵决建.稻鸭共育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03-2803.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朱金明,施其俊,胡南河,吴萍,赵决建.稻鸭共育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03-2803. 被引量:7
-
2甄若宏,王强盛,周建涛,郑建初,何加骏,卞新民.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008-9011. 被引量:26
-
3孙刚,房岩,董刚,吕明.泥鳅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03-704. 被引量:12
-
4张锦,章家恩,秦钟,傅玲,梁开明.稻鸭共作对水稻部分株型结构指标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1-6. 被引量:13
-
5杨华松,彭风梅,彭吉萍,魏红江,张曦,戴志明.云南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光合产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384-10386.
-
6刘鸣达,郝旭东,安辉,闫颖,王耀晶.不同稻蟹模式对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特征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43(3):306-310. 被引量:11
-
7梁玉刚,潘恒,张启飞,黄璜,陈灿.稻-鸭-泥鳅耦合对水稻部分株型结构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7,31(10):1998-2006. 被引量:6
-
8赵学敏,徐云连,吴蔚君,邢素林,马凡凡,马友华.稻鸭共育对稻田培肥及氮磷流失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8,24(2):10-13. 被引量:7
-
9孟祥杰,黄璜,陈灿,王忍.稻田不同种养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21(2):45-48. 被引量:4
-
10纪力,邵文奇,陈富平,董青君,章安康.连年规模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1,37(13):1-7. 被引量:7
-
1董益坤.稻鸭萍共育的关键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2005(1):27-27.
-
2刘辉,仇长礼,曹永本,赵艳霞.绿色水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3,43(3):52-54. 被引量:6
-
3稻鸭共育技术[J].饲料与畜牧(新饲料),2004(4):35-35.
-
4张献明,周海珍.稻、鸭共育技术[J].丽水农业科技,2003(3):24-24.
-
5蓝月相,孙蔚丽,董益坤,陈水清.单季杂交稻田稻鸭萍共育技术初步总结[J].杂交水稻,2002,17(4):44-44. 被引量:4
-
6王连延.中稻免耕直播示范效果与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05,25(1):58-58. 被引量:1
-
7孟凡丽.义县花生专用根瘤菌剂应用试验总结[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3(1):45-45.
-
8张友忠.蒙城县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6):36-37.
-
9冯细琴,朱景潮,万跃明,刘云发,黄斑虎.稻、鸭共育的效益和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32(B12):60-60. 被引量:2
-
10高文武,徐国佳,陈皓.东北地区水稻生产与人工蛙共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3):290-29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