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刊《依替米星与奈替米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一文的验证
被引量:1
Verification of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etimicin and netilmicin in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published by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and Clinical Remedies"
出处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20-921,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and Clinical Remedies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细菌感染
抗感染药
奈替米星
依替米星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bacterial infection
anti-infectiveagents
netilmicin
etimicin
二级参考文献12
1 张淑华,欧真蓉,赵敏,范瑾.抗生素89-07的体内抗菌作用[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5,20(6):420-424. 被引量:22
2 李家泰,刘健,张烨,钟巍.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89—07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5,20(6):407-415. 被引量:56
3 李培忠,孙永立,郑德琪,于文梅,沈菊英,翟文生.大鼠肌注抗生素89-07、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肾毒作用的比较[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5,20(6):459-459. 被引量:22
4 戴树宏,缪亦安,佘蕴山,施宁华,汪玉芳,张志坚.抗生素89-07的耳毒性试验Ⅱ.抗生素89-07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对耳蜗形态影响的比较[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6,21(5):366-371. 被引量:6
5 李平,阎金萍.萘替米星与妥布霉素治疗耐药型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比较[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3):183-184. 被引量:4
6 夏冬根,王泽球.依替米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Ⅲ期临床试验[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3):145-147. 被引量:13
7 李树芬,柯会星.硫酸依替米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62例临床评价[J] .中国新药杂志,2000,9(3):190-192. 被引量:13
8 陈雪华,何礼贤,胡必杰.硫酸依替米星治疗350例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0,25(B05):6-10. 被引量:20
9 傅得兴,李树芬,张兵.硫酸依替米星的药理及临床[J] .中国新药杂志,2000,9(8):524-526. 被引量:19
10 李家泰,郑直,金杰,李天云,李华,王婉青.爱普列特正常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16(6):424-428.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19
1 欧阳红,何尤琥.氧氟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116-118. 被引量:3
2 宋毅,唐尧,徐廷,潘晓鸥,张李华.2822例患者应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安全性分析[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1):31-32. 被引量:27
3 廖丹,王海龙,蒋学斌.依替米星联合用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9):78-80. 被引量:2
4 张传军,鲁惠敏.依替米星与阿米卡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4-6. 被引量:9
5 董涛.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0):795-796. 被引量:15
6 赵曲川,王长远.硫酸依替米星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2009,49(49):118-118. 被引量:10
7 杨菊,刘彬,瞿秋.硫酸依替米星在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应用的安全性分析[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2):39-41. 被引量:6
8 魏令敏.应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1411例患者安全性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148-149. 被引量:6
9 黄敏.硫酸依替米星抗感染的临床及药理研究[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6):93-94. 被引量:8
10 陈永法,曹文帅.硫酸依替米星临床安全性研究综述[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7(6):41-44.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19
1 邓筱华.硫酸依替米星的临床应用与安全性评价[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5):320-322. 被引量:32
2 陈琼,郭东文,孙曼琴,李家泰.抗生素89-07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及与正常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5,20(6):439-441. 被引量:25
3 胡华成,刘丽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J] .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1):3-4. 被引量:9
4 宋毅,唐尧,徐廷,潘晓鸥,张李华.2822例患者应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安全性分析[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1):31-32. 被引量:27
5 甄健存,王育琴.依替米星上市后安全性初步调查[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1):59-61. 被引量:13
6 张肩明,丁少华,吴伟.硫酸依替米星用于骨科术后的疗效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2000(S1):49-50. 被引量:2
7 张传军,鲁惠敏.依替米星与阿米卡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4-6. 被引量:9
8 董涛.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0):795-796. 被引量:15
9 李健,宋毅,徐珽,吴逢波,唐尧.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 .华西医学,2008,23(1):82-83. 被引量:10
10 赵曲川,王长远.硫酸依替米星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2009,49(49):118-118.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12
1 刘伟,袁媛.我院门诊依替米星使用分析[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6):798-801. 被引量:6
2 宁微微,苏乐群.硫酸依替米星用于治疗肺部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J] .药学研究,2015,34(3):185-186. 被引量:2
3 宁微微,高超,韩景霞.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对住院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9):196-197. 被引量:3
4 毛璐,周应群.依替米星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6,13(3):160-163. 被引量:8
5 宁微微,宗士香,朱军,刘群.住院患者硫酸依替米星治疗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0):78-80. 被引量:1
6 毛璐,李锦,周应群.北京市医疗机构依替米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6,13(6):363-366. 被引量:5
7 毛菊红,金坚,王晓霞.制备液相色谱法快速分离制备硫酸依替米星杂质G[J] .科技与创新,2018(23):47-52. 被引量:1
8 汪瞡璇,王艺颖,赵行健,高天宇,艾阳,陆思静.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对MDR-Ab的体外的药敏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39(6):9-14. 被引量:1
9 杨秀婷,刘桂凤,陈红红,蔡红,刘燕.静脉滴注依替米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4例分析[J] .药品评价,2021,18(21):1320-1323. 被引量:4
10 潘波波,徐晓红,芦小燕,黄约拿,钟晗,戴幼琴.静脉滴注依替米星致过敏性休克[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1,23(12):661-663. 被引量:3
1 王宝玲.对贵刊《格列美脲(98例)与格列本脲(87例)治……》一文的验证[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8):639-640. 被引量:1
2 崔学军.对贵刊刊登《蒙脱石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一文的验证[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10):838-839.
3 崔学军,赵艳萍,胡光娟,刘新生,刘红霞.对贵刊《铝碳酸镁和奥美拉唑联合用药治疗……》一文的临床验证[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1):75-76.
4 康荣芹,陈红艳.高校教师脂肪肝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J]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6,8(1):100-102. 被引量:2
5 蒙强.某校医院门诊常见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 .中国校医,2005,19(2):206-207. 被引量:3
6 江云鸥,张燕,韩璐.某高校医院门诊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4):30-32. 被引量:1
7 王宝玲.对贵刊《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一文的临床验证[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12):956-957.
8 陶雪涛.2012—2014年我院门诊调血脂药物应用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4):21-23. 被引量:3
9 王宝玲.对贵刊《硝苯地平控释片3种剂量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一文的验证[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5):397-400.
10 王宝玲.对贵刊《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治疗女性……》一文的验证[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5):399-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