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7-113,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7
-
1李泽厚著..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78.
-
2李泽厚著..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211.
-
3李泽厚著..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533.
-
4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96.
-
5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三联书店,2004年.. 被引量:1
-
6李泽厚.《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M].三联书店,2005年.. 被引量:1
-
7刘勰 范文澜注本.《文心雕龙》[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76、693、671、22、23、12页. 被引量:35
共引文献34
-
1李夫生.“宗经”与“原型”:结构主义诗学的对话[J].江汉论坛,2005(3):85-88.
-
2王文元.末世多清薄,骄代好浮华——评毛志成先生《厚重的文化之袍》[J].学术界,2005(3):122-128.
-
3赵明正.20世纪汉乐府研究述论(下)[J].甘肃社会科学,2005(3):135-138.
-
4刘家友.中国传统审美心理质性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2005(4):102-104. 被引量:2
-
5胡友峰,付昌玲.重估寄寓在文学本文中的诗学[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6):81-86.
-
6杨义.“管锥”之功与会通的“钱串”——会通效应通论之三[J].甘肃社会科学,2006(1):117-125. 被引量:2
-
7魏查理,毕斐(译).作为偈颂的绘画六法[J].新美术,2006,27(1):48-54. 被引量:2
-
8陈方竞.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一)[J].鲁迅研究月刊,2006(3):4-13. 被引量:1
-
9肖芬.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J].华中建筑,2004,22(1):120-124. 被引量:6
-
10吴承学,李晓红.任昉《文章缘起》考论[J].文学遗产,2007(4):14-25.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117
-
1洪玲.城市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公共文化设施设计:困境与对策探讨[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2(3):116-121. 被引量:1
-
2夏爱元.恒河岸边的“理想天堂”——试论《戈丹》中的诗意农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z2):26-28. 被引量:1
-
3曾绍义.论秦牧散文的诗意[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10-15. 被引量:1
-
4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 建立超越美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4(1):48-53. 被引量:41
-
5张玉能.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3):57-63. 被引量:6
-
6吴徐叶.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2(2):150-151. 被引量:4
-
7杨大春.梅洛-庞蒂哲学中的诗意之思或非哲学倾向[J].文史哲,2005(2):127-133. 被引量:5
-
8周来祥.论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辩证解决[J].文艺研究,2005(4):35-44. 被引量:26
-
9佘正荣.关于生态美的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0(8):50-55. 被引量:16
-
10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298-305. 被引量:8
引证文献18
-
1冯铁山.德育的诗意与诗意德育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48-51. 被引量:7
-
2胡友峰.从实践美学到生态美学——新时期美学中自然观与自由观的演变历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3):24-29. 被引量:2
-
3李庆本.从生态美学看实践美学[J].文艺理论研究,2010(3):23-27. 被引量:6
-
4曾静.人与自然关系视野中的生态美学理论变迁[J].学理论,2011(15):24-27.
-
5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艺研究,2011(6):42-48. 被引量:30
-
6周小兵.三种“科学”与三种“科学美”[J].科普研究,2011,6(5):80-83. 被引量:1
-
7程相占.论生态美学的美学观与研究对象——兼论李泽厚美学观及其美学模式的缺陷[J].天津社会科学,2015(1):136-142. 被引量:19
-
8徐碧辉.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5):57-66. 被引量:10
-
9云宇峰.论北方游牧文化对内蒙古水彩画创作的影响[J].美与时代(美学)(下),2016(1):53-54. 被引量:4
-
10高旭东,于伟.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创生--从曾繁仁《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谈起[J].中国文化研究,2016(3):1-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05
-
1程相占,刘夕琛.生态美学:直面生态危机的关怀美学——程相占教授访谈[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4):251-262.
-
2曾繁仁,刘艳芬.建设富有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之根的生态美学——曾繁仁教授访谈[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4):239-250.
-
3王昌树,张文杰.建构与突破:生态美学与人的生存问题——论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的建树与所谓“无人美学”的争议[J].中国美学研究,2022(1):365-380.
-
4顾孟源.数字媒体装置设计创新路径探索[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4,37(1):65-67.
-
5杨方伟.城市空间视域下的生态艺术实践[J].都市文化研究,2021(1):393-403.
-
6冯铁山.校园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诗意[J].思想理论教育,2013(2):24-28. 被引量:2
-
7黄怀璞,李洁.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康德-马克思主义者——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点[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3):19-23.
-
8杨宁宁.论《徐霞客游记》中的生态美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171-176. 被引量:3
-
9孟耘竹.基于职教学生自主意识培养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30):555-556.
-
10罗祖文.试论生态审美教育对现代审美教育的超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1):138-141. 被引量:5
-
1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伦理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6(5):14-18.
-
2郜东星.中国美学学科形态的新探索——评劳承万《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5):43-45. 被引量:1
-
3本刊记者.成绩斐然 任重道远——就建国六十年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访陈瑛研究员[J].道德与文明,2010(2):5-9. 被引量:2
-
4徐碧辉.从生存——实践论哲学看中国古代美学[J].西北美术,2004(3):12-13.
-
5劳承万.真善美之“分别说”与“合一说”——牟宗三对美学学科形态的新思考[J].学术月刊,2009,41(12):85-89. 被引量:1
-
6张晓琳,李树杰.心理学是特殊的科学[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0(34):7-7.
-
7晏辉.论道德事实[J].社会科学辑刊,2013(2):22-28. 被引量:5
-
8劳承万,戚锰.“诗-礼-乐”与美学学科形态[J].文艺理论研究,2012(4):4-14. 被引量:2
-
9薛富兴.现代美学:独立与启蒙的双重变奏[J].社会科学,1996(3):72-74. 被引量:3
-
10李赣,劳承万.美学的学科形态与框架范式[J].文艺理论研究,2007(4):2-1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