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到身体——关于当代诗歌写作的一种倾向性
被引量:6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5年第5期44-47,共4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13
-
1陈旭光著..中西诗学的会通 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8.
-
2杨小滨.《今天的"今天派"诗歌》[J].今天,1995,. 被引量:2
-
3卡里斯玛(charisma)原为现代西方社会学和政治学术语,由韦伯和希尔斯提出.它是指一种具有原创性、神圣性和感召力的人物、行为、角色或符号等.人们常说的具有超常权势和魅力的英雄、领袖、圣人、伟人、先知,或者公认的不朽艺术作品,都可称为卡里斯玛.现在一般用这个词指称符号秩序的中心、信仰和价值的中心.卡里斯玛这个概念在今日的诗学使用中稍稍偏离了其中性含义,成为后现代诗人反抗、拆解的对象. 被引量:1
-
4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被引量:23
-
5韩东.《三个世俗角色之后》[J].百家,1989,. 被引量:3
-
6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5页. 被引量:12
-
7罗兰·巴尔特语,引自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1年版,172页. 被引量:1
-
8顾彬.《预言家的终结——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和中国诗》[J].今天,1993,. 被引量:3
-
9温迪*拉逊.《当代中国诗歌的唯美与色情情调》[J].今天,1993,. 被引量:1
-
10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谁去谁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251页. 被引量:2
共引文献38
-
1周宪.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2003(2):47-55. 被引量:1
-
2霍秀媚.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4(5):83-88. 被引量:3
-
3张德林.略论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1(2):31-38. 被引量:3
-
4冯黎明.技术化社会与文学的意义[J].江汉论坛,2005(1):122-125. 被引量:6
-
5周宪.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J].哲学研究,2001(10):66-73. 被引量:77
-
6陈旭光.表现出“一个新维度里的新颖”——论现代主义诗歌的文学精神或诗学思想[J].国外文学,2001(2):15-21. 被引量:1
-
7周韵.先锋派的两个现代面相[J].江汉论坛,2005(11):105-110.
-
8李百玲.马克思进步观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5(6):264-266.
-
9梅琼林.囚禁与解放: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叙事[J].哲学研究,2006(3):68-73. 被引量:20
-
10王峰.善良愿望如何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06(4):41-4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9
-
1荣光启.一代人的诗歌“演义”——1996—2006:“70后”诗歌写作十年[J].南方文坛,2007(3):23-28. 被引量:1
-
2张念.无辜的色情[J].上海采风,2006(6):20-21. 被引量:1
-
3南帆.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J].文艺争鸣,1996(4):30-39. 被引量:72
-
4王光明.以个人方式包容世界——90年代的中国诗歌[J].花城,2002,0(1):197-208. 被引量:4
-
5陈俊芳.从顾城的诗歌看现代诗的特征[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1-12. 被引量:2
-
6孙基林.朦胧诗:个体内在性诗学新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2):25-28. 被引量:2
-
7洪子诚,王光明,树才,周瓒,宋琳,郭小聪,蓝棣之,孙文波,陈旭光,王家新.城市与诗——北京大学第六届“未名”诗歌节圆桌论坛实录[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1):5-10. 被引量:7
-
8王晓生.于坚诗歌的“意义”[J].理论与创作,2007(3):67-69. 被引量:3
-
9[1]于坚.中国当代先锋诗人随笔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被引量:1
-
10[2]于坚.1998中国新诗年鉴[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
1刘琼.破除“美貌神话”:女性向网络社群中的身体规训现象及反思[J].华中学术,2022(3):198-209. 被引量:1
-
2赵晓玲.论文学作品中的情爱:以现代性为视角[J].作家,2008,0(12):44-47.
-
3赵步阳.于坚诗学观念中的二元对立因素对其诗歌写作的影响及其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44-49.
-
4于钧博.“色情”话语与都市书写——90年代诗歌“个人写作”诗学观念的转变[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38-40.
-
5周萌,张泽建.“朦胧诗”到“后朦胧诗”:审美现代性的转变[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72-75.
-
6杨军,鲁建平.从诗外到诗内的回归——论朦胧诗的主体特征[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9):51-53.
-
1谭五昌.20世纪90年代“个人写作”诗学探析[J].中外诗歌研究,2009(2):39-39.
-
2柏桦.《白小集》诗话(二)[J].诗歌月刊,2016,0(4):80-88.
-
3董燕.论90年代诗歌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9(5):66-68.
-
4邹建军.《幻河》给当代中国诗歌写作的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2014,31(2):49-51. 被引量:1
-
5李公文.语言意识的自觉:当代诗歌写作新的向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1):47-49.
-
6王琳琳.大众文学中的“大众”: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他者”[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8):111-113.
-
7郭冰茹.“革命叙事”的转换、扬弃与消解[J].当代作家评论,2008(6):157-163. 被引量:3
-
8沃尔夫冈.科尔哈泽,江燮松.公墓上的新鲜事[J].当代外国文学,1987,8(4):117-120.
-
9杨庆祥.那迟到者必将领先——序朱涛诗集《半轮黄日》[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6(10):57-59.
-
10李子荣.陷入语言误区的当代诗歌写作——兼谈诗歌文本的解读[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1):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