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5年第5期3-6,共4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13
-
1陈晓明著..表意的焦虑 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514.
-
2弗里德里克·杰姆逊 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96,162. 被引量:3
-
3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被引量:14
-
4将卫慧这样一个"上升"意象与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白桦树》一诗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弗罗斯特在《白桦树》一诗中表达了一种爬树的经验,一种离开大地往上升的渴望,"我多想离开大地片刻",但诗人还是要回到地上来:"命运千万不要误会,只允许我/请求的一半,将我掳走,/而不再回来.地上是可爱的,/没有比它更好的地方./我愿爬上白桦树,离去,爬上白色树干上的黑枝/进入天堂,直到树枝再也支撑不住了,/低垂枝梢,将我放下,/上天堂又返回大地,多么美好!"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真"与"幻"、"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张力,而这正是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所强调的艺术产生于"天空"与"大地"、"历史"与"物质"之间的裂隙(见《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选集·上》,第237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同时参见弗里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83页),而卫慧的作品则取消了这样一种辩证张力. 被引量:1
-
5应该注意的是,不能将卫慧等"新人类"作家写作中的商品化场景、超级市场式的文本特征与本雅明对19世纪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巴洛克式的寓言分析简单类同起来.在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本雅明对"商品拜物教"的态度是复杂的,他通过"辩证意象"来表达这样一种张力:一方面,新的生产力所带来的商品社会充满了幻想和奇境,这是对人类乌托邦形象的接近,是积淀在无意识中的对远古时代无阶级社会的暗示,辩证意象寄寓着人们被压抑的愿望,也包含着他们的乌托邦理想.从这样一种理解出发,"每个时代‘不仅梦想着下一个时代',而且还在梦想时推动商品拜物教孕育了它的结果."另一方面,商品拜物教又是用交换价值使物的内在价值暴跌,一切被商品形式所束缚,机械复制和批量生产正在消耗掉人类的历史经验和艺术精神.这种矛盾态度具体体现在辩证意象的分析上.比如"拱廊街",这座实际上的"微型城市"不仅蕴涵着对抗商品社会的不道德的种种乌托邦因素,而且也成了高度组织化、复杂化,对人的情感形成控制的象征.马歇尔·伯曼就指出了这一点:"他(本雅明)的心灵和感受力不可阻挡地把他拉向了这座城市的辉煌灯火、美丽的女人、奢侈、它的令人目眩的各种外表和辉煌灿烂的场景的闪烁;同时他的马克思主义良心又坚持要他摆脱这些诱惑,教导他,这整个灿烂辉煌的世界是堕落的、空洞的、邪恶的、精神空虚的、压迫无产阶级的,要受到历史的谴责.他重复地下着意识形态的决心,要不受巴黎的诱惑--并且要不使他的读者受到诱惑--但他最后还是忍不住要看一下林阴大道或拱廊下的景色;他想要得到拯救,但还没有得到拯救.这些内在的矛盾在文章中不时地流露出来,使得本雅明的工作具有一种光能和令人辛酸的魅力."(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 被引量:1
-
6[7][8]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载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348页. 被引量:1
-
7马克思:《评谢努与德拉奥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320-321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被引量:2
-
8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被引量:187
-
9包亚明等著..上海酒吧 空间、消费与想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69.
-
10格非:《经验、真实和想象力》,《视界》第七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被引量:1
共引文献218
-
1丁大同.社会与国家对人伦生活生成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4(4):44-47.
-
2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被引量:296
-
3李浩.都市憧憬与乡村羁绊 海派文化视野观照下的鲁迅三十年代文艺活动[J].鲁迅研究月刊,2004(7):42-47. 被引量:1
-
4吴志强.舞蹈艺术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40-44. 被引量:2
-
5张翔.报业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梁启超报业观略论[J].开放时代,2001(10):52-61.
-
6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36-38. 被引量:79
-
7殷啸虎,朱应平.论消极法治和积极法治的互动与平衡[J].法学评论,2003,21(1):3-12. 被引量:3
-
8周晔.《新教育》杂志与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J].教育评论,2004(4):82-86. 被引量:2
-
9张一兵.拉康:作为存在之尸的象征性语言[J].浙江学刊,2004(6):82-92. 被引量:11
-
10颜纯钧.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5):23-28. 被引量:19
-
1佘丹清.迟子建小说的叙述视角[J].写作,2006(6):24-26.
-
2厉平.模特儿的选择与人物形象的构造[J].远程教育杂志,1993,13(4):77-82.
-
3耿占春.当代写作的历史语境[J].花城,1996,0(1):199-200.
-
4章剑和.“无用”的价值[J].成才与就业,2006(8):35-35.
-
5贺军成.无用之用[J].青春男女生(妙语),2005,0(11):10-10.
-
6微雨含烟.之于平常人的空旷(组诗)[J].诗林,2010(1):42-44.
-
7荆歌.补丁之美[J].视野,2015,0(22):32-32.
-
8胡海升.庭前柳[组诗][J].诗潮,2016,0(9):56-57.
-
9爷爷的微笑[J].文苑(经典美文),2009(8):48-49.
-
10邓心强.“文如其人”观的写作特点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09(3):104-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