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汉字文化》
2005年第3期19-20,共2页
Sinogram Culture
同被引文献8
-
1王珏.词汇的跨域使用与词义的衍生[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7(3):49-51. 被引量:8
-
2韦苇,张浩.外国谚语丛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9(2):93-100. 被引量:3
-
3姚文放.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对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关系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09(8):193-202. 被引量:9
-
4汪静茹.语言学视域下电影“方言热”的冷思考[J].四川戏剧,2016(4):13-21. 被引量:6
-
5张利艳,张波.电视剧《父母爱情》影像表达的特点[J].宿州学院学报,2016,31(5):81-84. 被引量:2
-
6谌楠.论谚语语言美特征[J].中国民族博览,2020,0(2):110-111. 被引量:1
-
7赵雪洁.电视剧《父母爱情》中人物形象变化影响机制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1,5(28):54-55. 被引量:1
-
8岳盛,安书霞,秦雪.探析《父母爱情》的叙事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14(7):219-219. 被引量:4
-
1伍海芳.谈创作背景对话语分析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25):225-226.
-
2张永智.试论秦可卿的悲剧性格[J].学语文,2002(3):54-54.
-
3小语录[J].文苑,2012(11):71-71.
-
4王蒙.宿命的悲哀[J].新读写,2006(2):27-27.
-
5张晓丽.宛若忠实 竟为演说——论电视剧《红楼梦》对原著的“忠实”[J].电影评介,2010(16):51-53. 被引量:1
-
6杜永道.“推迟发话”的作用[J].当代修辞学,1999(2):23-24.
-
7金甲.“蕉下客”是秦可卿吗[J].咬文嚼字,2006(10):28-28.
-
8刘心武.求而不追[J].文艺争鸣,1994(5):23-24. 被引量:1
-
9肖维青.春梦随云散——再谈秦学[J].海外英语,2006(7):84-85.
-
10苏开省,饶中源.“梦呓”和“托梦”是两码事[J].咬文嚼字,2013(1):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