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11,共3页
Journal of Technical Economics &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28
-
1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J].社会科学,2006(11):71-83. 被引量:15
-
2张鸿雁.“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的整合与建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2007(5):4-13. 被引量:29
-
3姚士谋,陈爽,陈振光.关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认识[J].现代城市研究,1998,13(6):15-17. 被引量:70
-
4胡序威.论中国经济区的类型与组织[J].地理学报,1993,48(3):193-203. 被引量:45
-
5张可云.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4):61-65. 被引量:42
-
6首都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的大思路[J].北京规划建设,1994(2):13-15. 被引量:4
-
7赵杰.简说环渤海经济区形成的依据及发展战略[J].商业经济研究,1994(8):23-25. 被引量:1
-
8吴锡标.基于边缘化理论的思考——浙西南地区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道路[J].学术界,2005(4):167-174. 被引量:7
-
9刘小龙.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态势与环渤海地区战略的选择[J].经济论坛,1995(10):20-22. 被引量:2
-
10张慧霞.环渤海地区城市与产业布局研究[J].生产力研究,1995(4):28-3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李冰.环渤海区域城市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企业经济,2007,26(7):136-138. 被引量:3
-
2蔡德林.对环渤海经济圈中“三足鼎立”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8(1):51-53. 被引量:3
-
3赵晔,钱继磊.区域经济与区域合作的法理学反思[J].理论与改革,2008(5):150-153. 被引量:2
-
4刘伯霞.环渤海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开发研究,2008(6):9-15. 被引量:1
-
5徐小波,樊志敏.试论城市旅游发展的“涨落效应”[J].旅游论坛,2008,19(6):398-403. 被引量:2
-
6邵明波.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理论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9,25(14):110-112. 被引量:1
-
7高进田.环渤海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比较与滨海新区独特发展战略[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9):62-65. 被引量:2
-
8于浩淼.环渤海中心城市天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先条件及重要作用[J].特区经济,2010(7):63-64.
-
9袁新国,王兴平.边缘城市对我国开发区再开发的借鉴--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6):95-101. 被引量:33
-
10邵颖萍.从“首都圈”到“首位都市圈”的战略定位——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再建构探索[J].中国名城,2010(10):20-26. 被引量:4
-
1本刊编辑部.扶贫开发重在创新模式整体推进[J].领导决策信息,2004,0(45):26-27. 被引量:1
-
2关运喜.变“橄榄”为“哑铃” 漯河际华3515皮革皮鞋有限公司加快转型应对全球经济危机[J].中国皮革,2009,38(10):47-47.
-
3徐宁.海归团队怎样破解“哑铃”之困[J].江苏企业管理,2011(10):16-17.
-
4张彦.专利的支点效应[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6(6):66-68.
-
5莫世祥.珠三角发展战略与都市圈整合[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3):5-10. 被引量:7
-
6张剑,耿一冬.金门——何时启开大门[J].华人时刊,1995,0(8):46-47.
-
7张建伦,韩家彬.环新疆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对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想[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8):28-33. 被引量:1
-
8叶檀:请不要以弱势者的名义管制市场[J].经济研究信息,2007(9):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