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安徽科技》
2005年第7期24-26,共3页
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6
-
12003中国区域发展新趋势[J].领导决策信息,2003,0(5):4-10. 被引量:1
-
2杨耀武.沪台科技协同创新前瞻报告[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5,18(4):12-17. 被引量:2
-
3宋飏,王士君.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62-66. 被引量:4
-
4马丽,刘毅.政府引导型企业合作的机制与空间效应分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255-260. 被引量:4
-
5于川江,徐长乐.长三角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动因分析[J].江南论坛,2006(7):11-13. 被引量:5
-
6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2):115-126. 被引量:75
-
7辽宁中部七市打造城市联盟.领导决策信息,2005,(15):15-15. 被引量:1
-
8张仁开,杨耀武.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战略研究[A].长三角研究(第二辑)[C],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被引量:1
-
9张仁开,杨耀武.长三角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城市化,2008(4). 被引量:1
-
1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EB].200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宋祥丽,朱红兴.基于“新木桶理论”的中原城市群的空间整合[J].消费导刊,2009,0(21):69-69.
-
2汤放华,魏清泉,苏薇.“新木桶理论”与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整合[J].经济地理,2008,28(5):809-812. 被引量:14
-
3施晓丽.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联盟建设研究[J].兰州学刊,2010(3):55-57. 被引量:2
-
4吴晓涛.突发事件区域应急联动机制的内涵与构建条件[J].管理学刊,2011,24(1):91-93. 被引量:12
-
5杨国永,许文兴.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城市战略联盟动因分析——以厦漳泉城市战略联盟为例[J].城市问题,2012(9):34-39. 被引量:2
-
6李伟,董玉鹏.论长三角区域集群创新中科研成果转化的政府导向与协同效应[J].中国发展,2013,13(4):82-85. 被引量:1
-
7刘辉.区域创新视角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职能探微[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9):103-105. 被引量:1
-
8沈开艳,陈建华,邓立丽.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升科创能力研究[J].中国发展,2015,15(4):64-72. 被引量:9
-
9杨燕,罗以洪.“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四川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对外互联互通的视角[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7(2):54-59. 被引量:1
-
10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罗静.借力北京资源提升河北创新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15):64-73.
-
1郑吉春.在“2005年度科技中介服务专题研讨会暨科技中介服务展示开幕式”上的讲话[J].科技潮,2006(1). 被引量:1
-
2北京市科委举办科技中介服务专题研讨会暨科技中介服务展示会[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12):8-8.
-
3各地新举措[J].企业世界,2007(7):47-47.
-
4王明亮,王德成,李万明.新疆兵团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J].科技成果纵横,2005(5):43-44. 被引量:1
-
5戚明钧.论浙江新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6-10. 被引量:4
-
6牛德芳.为老工业基地发展插上金翅膀——《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解读[J].太原科技,2004(1):14-15.
-
7姜霄.论科技中介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运用[J].农业经济,2012(9):38-39. 被引量:1
-
8李双喜,叶深溪,梁卫华.论高校在地方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213-214.
-
9我国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三大差距[J].中国科技产业,2004(12):24-24.
-
10王声平.中小科技企业对科技中介服务的需求[J].中国科技成果,2005(1):5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