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出发
被引量:5
On the Restart of Literary Study in Modern China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共10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30
-
1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12.
-
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被引量:15
-
3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367.
-
4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被引量:2
-
5余英时著..论士衡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471.
-
6张大春著..小说稗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2.
-
7鲁迅著..鲁迅全集 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9.
-
8许冠三著..新史学九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3:602.
-
9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M].,.. 被引量:1
-
10周作人.《志摩纪念》[J].原刊《新月》,(1931).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4
-
1赵世瑜,孙冰.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3(2):124-152. 被引量:34
-
2范志海.在建构与演进之间——一个扩展的制度创新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25-229. 被引量:7
-
3范卫平.“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兼与张少康、李文初先生商榷[J].甘肃社会科学,2001(5):66-68. 被引量:9
-
4陈来.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5(3):4-10. 被引量:23
-
5李里峰.经纪模式的消解:土地改革与赋税征收[J].江苏社会科学,2005(6):160-166. 被引量:9
-
6荀丽丽.“礼物”作为“总体性社会事实”——读马塞尔·莫斯的《礼物》[J].社会学研究,2005(6):227-236. 被引量:19
-
7卢建军.从《胡适留学日记》探析胡适早期的文化启蒙立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1):37-40. 被引量:1
-
8李军.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源[J].文艺研究,2007(1):114-122. 被引量:6
-
9哈光甜.区分与变迁——简评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J].社会学研究,2007(1):220-228.
-
10高王凌.18世纪经世学派[J].史林,2007(1):150-160.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248
-
1古今.书屋絮语[J].书屋,2005(5):1-1. 被引量:1
-
2杨匡汉.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分期问题[J].山花,2005(1):130-133. 被引量:1
-
3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3
-
4吴福辉.作为文学(商品)生产的海派期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1):1-15. 被引量:14
-
5程光炜.“鲁郭茅巴老曹”是如何成为“经典”的[J].南方文坛,2004(4):10-11. 被引量:4
-
6王科.“寂寞”论:不该再继续的“经典”误读——以萧红《呼兰河传》为个案[J].文学评论,2004(4):131-136. 被引量:16
-
7温儒敏.从学科史回顾八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5):83-91. 被引量:8
-
8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解构和重构[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48-56. 被引量:9
-
9何平.《故乡》细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4(9):81-85. 被引量:7
-
10金惠敏.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67-178. 被引量:53
引证文献5
-
1杨赛,任,郜.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2006,38(4):155-160. 被引量:1
-
2段美乔.2005年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238-263.
-
3张光芒,童娣.200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1):137-144. 被引量:3
-
4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学评论,2007(2):110-118. 被引量:52
-
5跃进.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J].文史哲,2007(5):22-3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60
-
1兰志成.利器与盲视的双重悖论——读朱立立的《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J].华文文学,2009(2):67-72. 被引量:1
-
2陈平原.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J].学术月刊,2007,39(11):12-21. 被引量:7
-
3许玉庆.终结 错位 原创——对当代文学批评中几个问题的反思[J].文艺评论,2007(6):4-9. 被引量:1
-
4马云.文学的政治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思潮[J].文学评论,2007(5):58-62. 被引量:2
-
5张未民.中国“新现代性”与新世纪文学的兴起[J].文艺争鸣,2008(2):6-22. 被引量:42
-
6张宝明.人文学:文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再诠释[J].文学评论,2008(2):162-168. 被引量:4
-
7王又平.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海外汉学”[J].江汉论坛,2008(5):87-89. 被引量:2
-
8阎嘉.错位的尴尬——美国汉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汉学心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8,28(5):10-14. 被引量:4
-
9李继凯.直面“汉学”的文化偏执[J].江西社会科学,2008,28(5):14-19. 被引量:2
-
10吕晴.2007年现代文学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4):193-205. 被引量:1
-
1王齐洲.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6):1-3.
-
2陈敏杰.比较文学在中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0):5-5.
-
3邹建军.文学地理学的产生[J].文学教育(中),2015,0(1):4-8.
-
4张旭春.互动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意义[J].东方丛刊,2003(3):36-49.
-
5邮购启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4):274-274.
-
6魏建,卢国华.2003年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1):251-284. 被引量:3
-
7许总.世纪之交的文学史学[J].民族艺术,2000(2):51-59. 被引量:1
-
8方平,胡德华.试论生物信息学及其对情报学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2,20(2):117-119. 被引量:6
-
9王学锋.略谈戏曲民俗研究的成就与学科意义[J].艺苑,2011(2):38-41.
-
10刘勇.“历史”的建构和崩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