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黑龙江国有林区老工业基地具体措施的探讨
被引量:1
出处
《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3-74,共2页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参考文献5
-
1马阿滨.黑龙江森工林区森林可持续发展问题[J].森林工程,2000,16(5):4-6. 被引量:18
-
2马阿滨,王伟英.黑龙江森工林区森林认证问题[J].林业科技,2003,28(2):18-21. 被引量:9
-
3邱俊齐主编..林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222.
-
4王伟英,胡文亚,马阿滨.关于我国林业发展建设的几点建议[J].林业科技,2002,27(1):1-5. 被引量:7
-
5张建国 吴静和.现代林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12
-
1马阿滨.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S1):116-118. 被引量:1
-
2刘传祥,承继成,李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3-7. 被引量:79
-
3邵青还.第二次林业革命-“接近自然的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1991,(1):39-45. 被引量:2
-
4范冬萍,颜泽贤.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3):38-40. 被引量:10
-
5陈传康.区域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J].地理学报,1997,52(6):518-527. 被引量:32
-
6马阿滨.可持续发展及其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1998,23(6):1-4. 被引量:7
-
7马阿滨.黑龙江森工林区森林可持续发展问题[J].森林工程,2000,16(5):4-6. 被引量:18
-
8蒋有绪.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2):1-8. 被引量:77
-
9李吉跃,常金宝.新世纪的城市林业:回顾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3):1-9. 被引量:38
-
10盛炜彤.人工林的生物学稳定性与可持续经营[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6):14-21. 被引量:77
共引文献29
-
1蔺成军.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多种经营问题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0(2):10-12. 被引量:2
-
2赵劼,马阿滨,梁洪民.黑龙江省友好林业局开展森林认证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4,29(4):47-49. 被引量:5
-
3赵勇,刘福臣,丰宝林.引入森林认证机制推进森工林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J].中国林副特产,2004(4):59-61.
-
4徐守斌.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的理论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2004(5):51-52.
-
5蔡丽艳.可持续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1):68-72. 被引量:12
-
6奚祥华,杜海林.振兴黑龙江省老森林工业基地发展对策[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06M):44-45.
-
7潘杨.森工林区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的措施与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05(4):64-65.
-
8王怀明,孙海伦,刘铁军,孔祥峰,宋凤兰.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林副特产,2005(4):70-71. 被引量:2
-
9翟英.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经济价值及恢复措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5):95-96. 被引量:4
-
10马阿滨,徐世文.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的几点建议[J].森林工程,2006,22(1):8-9.
-
1王培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60年[J].黑龙江史志,2005(11):43-44.
-
2关非.黑龙江省农机工业调整的主要目标[J].农机化研究,2005,27(4):301-301.
-
3张洪艳,陈明珠,郑伟.黑龙江省农民非农就业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0-31.
-
4韦福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振兴黑龙江装备制造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90-90.
-
5吴振坤.振兴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对策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4(1):3-7. 被引量:2
-
6张英.甘肃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03,28(3):39-41. 被引量:3
-
7佟凤英.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黑龙江振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2):27-28.
-
8祁秀梅.农业县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射阳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25-26. 被引量:2
-
9于伟荪.论森林公园是林业承担“双属性”使命的重要载体[J].中国林业产业,2005(1):44-45. 被引量:1
-
10许恒勤.谈振兴黑龙江林业[J].森林工程,2001,17(1):3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