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立德著《满洲之道:八旗与晚期中华帝国的族群认同》
被引量:3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89,共2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55
-
1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J].历史研究,1984(3):50-60. 被引量:13
-
2张耀美.也谈中国近代历史前进发展的线索——与张海鹏同志商榷[J].历史研究,1984(6):65-79. 被引量:6
-
3潘先林.“近代化”历程中的滇川黔边彝族社会──对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理论问题的思考[J].民族研究,1998(3):94-106. 被引量:8
-
4章开沅.“排满”与民族运动[J].近代史研究,1981(3):72-93. 被引量:15
-
5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J].民族研究,1981(6):1-15. 被引量:17
-
6赵云田.清末新疆新政述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1):49-53. 被引量:13
-
7郭卿友.《民国藏事通鉴》编撰论纲──近现代民族史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32-40. 被引量:1
-
8步平.东北边疆开发与近现代化过程[J].学习与探索,1993(3):130-136. 被引量:7
-
9吴吉远.清代宗室教育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7(6):92-98. 被引量:6
-
10孔祥吉.《戊戌奏稿》的改篡及其原因[J].晋阳学刊,1982(2):2-9.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30
-
1卢丹丹.清代宗室子弟的学校教育与科举——兼论清代政治文化的构建[J].华夏文化论坛,2021(2):67-74. 被引量:1
-
2彭武麟.回溯与当下——兼论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基本对象与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65-71. 被引量:6
-
3赵永胜,孙燕.新中国60年云南近代民族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0):37-45.
-
4潘先林.“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与“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对“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再讨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1):29-38. 被引量:4
-
5张媚玲,张曙晖.近20年来中国西南边疆近代民族关系史研究述评[J].思想战线,2009,35(3):118-122.
-
6吴磊,徐永志.开辟满族史研究的新视野——读(美)路康乐著《满与汉:晚清到民国初期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J].满族研究,2011(1):93-95.
-
7关凯.满族民族性:帝国时代的政治化结构与后帝国时代的去政治化结构[J].社会科学战线,2011(8):179-188. 被引量:3
-
8杨昂.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J].环球法律评论,2011,33(5):8-25. 被引量:25
-
9王秀玉,刘源,尼玛扎西(杨公卫),杨公卫.清末川康战事:川西藏区改土归流的前奏[J].民族学刊,2011,2(2):6-13. 被引量:2
-
10Huaiyin Li.The Formation of the Qing State in Global Perspective:A Geopolitical and Fiscal Analysis[J].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18,13(4):437-472.
-
1王增辉.成都城市史漫谈[J].巴蜀史志,2012(1):44-46.
-
2刘佳男.满族共同体起源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35. 被引量:3
-
3林乾.满族形成时期的二元文化特质与清的统一[J].民族研究,1996(3):93-101. 被引量:2
-
4张丹卉.关于满族形成的若干问题的考辨[J].社会科学战线,2004(1):146-151. 被引量:1
-
5王思治,刘凤云.一部研究明清兴亡史的力作─—《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评介[J].清史研究,1994(1):89-91.
-
6孙浩洵.浅析国家政权在满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10):94-96.
-
7王景义.关于满族形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满族研究,1999(2):42-47. 被引量:4
-
8张杰.清初招抚赫哲人入旗考论——清代新满洲研究之二[J].东北史地,2007(2):37-41. 被引量:3
-
9李金涛.试论满族共同体形成的主要条件[J].满族研究,2009(1):35-38.
-
10李婧.浅析建州女真统一战争下的叶赫部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S2):21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