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47-51,共5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二级参考文献9
-
1爱恩斯坦 许良英(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03,309-310. 被引量:1
-
2亚·沃尔夫 周昌忠(译).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0-11. 被引量:1
-
3托马斯·L汉金斯 任定成(译).科学与启蒙运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0.. 被引量:1
-
4AN 怀特海 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Ⅲ. 被引量:1
-
5E H贡布里希 杨思梁(译).艺术与科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59-60. 被引量:1
-
6威廉·弗莱明 吴江(译).艺术和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518,553-554,68-69,279,281,545. 被引量:1
-
7爱因斯坦 许良英(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3,155,155,310,347-348. 被引量:26
-
8文德尔班 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472-47. 被引量:15
-
9加林 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98.216,215.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30
-
1王红力,刘世香,党胜利.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17-19. 被引量:1
-
2刘世香,韩璐,王丹阳.浅析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推进[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4):13-14.
-
3王忠武.功能认识与条件建设: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根本举措[J].浙江学刊,2005(1):201-204.
-
4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J].新视野,2005(4):57-60. 被引量:5
-
5杨爱东.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研究的现状与走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0):141-143. 被引量:2
-
6朱其训,朱春花,邵卫旭.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5):121-123. 被引量:15
-
7郝苑.论科学的人文根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3):9-15. 被引量:3
-
8郝苑,孟建伟.论西方科学的人文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6):129-136. 被引量:9
-
9钱晓燕,张扬.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文化思量[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6-19. 被引量:3
-
10郝苑.论科学的人文目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6):1-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7
-
1刘大椿.人文背景下的科学精神[J].哲学动态,1995(9):14-17. 被引量:28
-
2赵成.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4,19(5):29-31. 被引量:38
-
3[美]乔治·萨顿 陈恒六 刘兵 仲维光 译.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 被引量:32
-
4李志昌.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J].社会主义论坛,2012(6):9-10. 被引量:1
-
5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1):22-27. 被引量:80
-
6李明杰,肖秋惠.图书馆学的理性回归之路——关于21世纪图书馆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6):14-17. 被引量:29
-
7孙卫星.日本大阪府立中央图书馆的对面朗读服务[J].图书馆杂志,2003,22(6):72-72. 被引量:7
-
1刘伟,蔡志洲.如何通过统计数据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J].山东统计,2009(1):27-29.
-
2黄箐.贫困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障碍[J].青春岁月,2013,0(10):420-420.
-
3陈国栋.人才投入不能一蹴而就[J].中国人才,2012(8):21-21.
-
4张志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的基础理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57-58.
-
5应勇.论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J].人民司法,2011(9):8-10. 被引量:3
-
6赖德胜.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靠什么[J].党建文汇(上半月),2013(1):28-28.
-
7漫话[J].南方人物周刊,2009(50):18-18.
-
8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应以提高住房条件为主[J].学术界,2016(9):249-250.
-
9单萌萌.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价值及不足[J].科学与管理,2011,31(5):17-22.
-
10张振斌.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宏观经济增长目标[J].学习与探索,1984(4):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