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货币政策理论与近年货币政策调控评析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几个货币政策理论问题的新解说 1.货币政策的目标:还要再争论吗? 可以说,有关货币政策的一切理论架构,都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从西方货币理论中引进,并加以中国化的。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四个方面,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在改革初期,由于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规模有限,低工资低就业又是中国经济的一贯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便被很自然地确定为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其后不久,理论上关于纸币流通条件下是否必然产生通货膨胀的争论,和实际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显性化,使许多的经济学者坚称稳定货币才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唯一选择。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是政府的政策目标,而不是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由于经济增长目标与物价稳定目标是矛盾的,中央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左右摇摆,而且特别容易屈从于政府的意志,牺牲物价稳定而追求经济增长。两种目标方案的争论,几乎已有十年,至今无法取得一致。而且,在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它们总是抨击旧的宏观政策的有力武器。笔者以为,现在的问题,不应是讨论这两种观点的谁是谁非,而应对这种无休止的理论争端本身进行研究。十年来的目标之争,实际上陷入了一种理论误区。
作者 贾春新
出处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32,共6页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