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殷商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
5
The Natural Calamity and some Relative Ques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Yin and Shang Dynast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殷商时期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 ,旱、水、蝗、雹、震等灾害频频发生 ,这些灾害肆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殷商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内的气候因素所造成的。面对众多自然灾害 ,殷人首先寄希望于神祖的保佑 ,同时 ,也采取了一些力所能及的防灾救灾措施。
作者
郭旭东
机构地区
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编辑部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13,共8页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关键词
殷商时期
自然灾害
地理环境
神祖
气候因素
分类号
K22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17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8
1
刘钊.
卜辞“雨不正”考释——兼《诗·雨无正》篇题新证[J]
.殷都学刊,2001,22(4):1-3.
被引量:5
2
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349.
3
彭邦炯.
商人卜螽说——兼说甲骨文的秋字[J]
.农业考古,1983(2):309-314.
被引量:12
4
温少峰,袁庭栋编著..殷墟卜辞研究 科学技术篇[M],1983:391.
5
彭邦炯著..商史探微[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350.
6
于省吾著..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471.
7
王贵民.
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的王室田庄[J]
.中国史研究,1980(3):57-72.
被引量:10
8
彭邦炯著..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691.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李学勤.
续论西周甲骨[J]
.人文杂志,1986(1):68-72.
被引量:16
2
张政烺.
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J]
.考古学报,1973(1):93-120.
被引量:61
3
于省吾.
从甲骨文看商代的农田垦殖[J]
.考古,1972(4):40-41.
被引量:16
4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被引量:5
5
《盂鼎》.
被引量:1
6
.《尚书·酒诰》[M].,..
被引量:29
7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被引量:9
8
《召诰》:"今休:王先服股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
被引量:4
9
.《顾命》.,..
被引量:2
10
于省吾.《从甲骨文看商代社会性质》.《东北人大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3、4期合刊101-102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4
1
朱彦民.
先秦社会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8(1):183-210.
被引量:1
2
熊贤品.
甲骨文记载“烧烤蝗虫”“蝗神”吗?——商代蝗灾资料考析[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21(1):165-177.
3
孙亚冰.
殷墟卜辞“肩告于大邑商”含义探析[J]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3(1):29-37.
4
陈朝云.
商代聚落模式及其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景观[J]
.史学集刊,2004(3):16-22.
被引量:7
5
张玉金.
殷墟甲骨文“正”字释义[J]
.语言科学,2004,3(4):38-44.
被引量:7
6
王华夫,李微微.
我国古代稻作病虫灾害概述[J]
.农业考古,2005(1):243-256.
被引量:1
7
岳朝娟.
商代多层经济结构探析[J]
.中州学刊,2005(4):157-159.
被引量:2
8
李春泰.
从汉字看先民对春和秋的关注点[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1):45-47.
被引量:1
9
赵晓明,宋芸,乔永刚,宋秀英.
甲骨文中的四季[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500-507.
10
邓飞,唐建立.
甲骨卜辞之“正”和“又正”[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1):81-8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72
1
申宪.
商周贵族饮食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与饮食礼制[J]
.中原文物,2000(2):33-36.
被引量:3
2
郭敏.
论先秦时期颈饰习俗的演变[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134-139.
被引量:2
3
赵容俊.
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医疗活动[J]
.史学集刊,2004(3):7-15.
被引量:11
4
宋镇豪.
商代婚姻的运作礼规[J]
.历史研究,1994(6):41-58.
被引量:4
5
李衡眉.
昭穆制度与周人早期婚姻形式[J]
.历史研究,1990(2):12-25.
被引量:8
6
王玉波.
中国婚礼的产生与演变[J]
.历史研究,1990(4):79-94.
被引量:9
7
朱凤瀚.
殷墟卜辞所见商王室宗庙制度[J]
.历史研究,1990(6):3-19.
被引量:41
8
李向平.
西周春秋时期庶人宗法组织研究[J]
.历史研究,1989(2):120-133.
被引量:2
9
杨升南.
商代人牲身份的再考察[J]
.历史研究,1988(1):134-146.
被引量:9
10
李向平.
西周春秋时期士阶层宗法制度研究[J]
.历史研究,1986(5):154-167.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5
1
朱彦民.
先秦社会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8(1):183-210.
被引量:1
2
王建军.
商代甲骨文所反映的水灾研究[J]
.中原文化研究,2013,1(6):78-82.
被引量:4
3
李双芬.
卜辞“帝”观念的转变与商末政治理性的进步[J]
.齐鲁学刊,2016(5):33-40.
被引量:5
4
范耀江,王建军.
殷墟甲骨文所见“旱灾”研究[J]
.四川文物,2017,0(2):56-66.
被引量:2
5
刘继刚.
甲骨文所见殷商时期的灾害救助体系[J]
.中国农史,2021,40(6):3-9.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范耀江,王建军.
殷墟甲骨文所见“旱灾”研究[J]
.四川文物,2017,0(2):56-66.
被引量:2
2
郭霞.
共工称王再考证[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5):11-15.
3
李双芬.
商祖帝俊与帝喾、帝舜关系辨证[J]
.殷都学刊,2019,40(2):102-106.
4
汪东红.
近五年来中国环境史史料研究综述[J]
.昆明学院学报,2020,42(1):44-51.
被引量:1
5
刘光洁.
天人视域下商周之“帝”的来源与演进[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6):145-153.
6
王福海.
殷周之际“天命”思想变迁内在理路的哲学省察——以周武王的天命思想为中心[J]
.周易研究,2021(2):96-104.
被引量:1
7
刘继刚.
甲骨文所见殷商时期的灾害救助体系[J]
.中国农史,2021,40(6):3-9.
8
李朝.
个体命运到时代形貌的透视与映射——《谁在敲门》的微观史视域解读[J]
.当代文坛,2023(2):205-209.
9
洪飏,吴昌昊.
甲骨文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2000—2022年)——基于CSSCI来源期刊与北大核心期刊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23,33(5):54-63.
被引量:1
10
左勇.
试论商代“大子”的含义及宗法内涵[J]
.中国史研究,2023(2):44-57.
1
朱砂彩绘太阳神祖像陶瓮[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0(11X):66-66.
2
江南家园[J]
.现代苏州,2013(20):113-113.
3
刘峰.
气候因素与南北朝对抗[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157-160.
4
沙晓,沙车.
基诺族的大草房[J]
.华夏地理,1993,0(2):59-60.
5
邓淑苹.
晋、陕出土东夷系玉器的启示[J]
.考古与文物,1999(5):15-27.
被引量:25
6
中国、中华、华夏名称的由来[J]
.神州民俗,2010(3):70-70.
7
宋镇豪.
再谈殷墟卜用甲骨的来源[J]
.殷都学刊,1999,20(2):22-26.
被引量:5
8
张军涛,席奇峰.
殷商舌族考[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S2):208-210.
被引量:6
9
傅山泉.
“妇(女桌)”组器考[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100-105.
被引量:1
10
涂小马.
钱仲联先生学术研究述略[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5):52-58.
被引量:1
史学集刊
200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