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创造》
2001年第5期4-6,共3页
Creation
同被引文献37
-
1李舟.深圳华侨城2000年游客调查分析研究——兼析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J].旅游学刊,2001,16(1):51-53. 被引量:35
-
2李小波,于希贤.昆明世博园规划的主题升华与城市旅游形象[J].旅游学刊,2001,16(6):61-63. 被引量:13
-
3管宁生.关于游线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旅游学刊,1999,14(3):32-35. 被引量:31
-
4管宁生.园林游览与导游[J].旅游学刊,1993,8(3):40-41. 被引量:1
-
5翦迪岸.试论人造旅游景区的建设经营与创新发展——写在深圳世界之窗开业六周年之际[J].旅游学刊,2000,15(4):28-32. 被引量:18
-
6花泽飞.大型国际活动后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与发展[J].创造,2005,13(3):23-24. 被引量:5
-
7徐佳,顾锋.上海世博会规划与场馆后续利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91-92. 被引量:21
-
8周常春,戴光全.大型活动的形象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博会为例[J].人文地理,2005,20(2):38-42. 被引量:29
-
9花泽飞.管理创新与世博集团的发展[J].管理观察,2003(4):22-22. 被引量:1
-
10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地理科学,2000,20(6):563-568. 被引量:52
二级引证文献13
-
1张春花.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8):744-746. 被引量:9
-
2黄万鹏.游客审美体验视角下的昆明世博园景观虚拟优化管理[J].林业科学,2009,45(2):125-130. 被引量:2
-
3郭英之,臧胜男,彭兰亚.居民对旅游重大事件感知态度与期望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9-14. 被引量:14
-
4周劲波,王烨.节事与事件旅游研究进展[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15-19. 被引量:2
-
5戴光全,梁春鼎,陈欣.基于扎根理论的节事场所与会展场馆场所依赖差异——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和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9):1707-1721. 被引量:32
-
6雷嫚嫚,戴光全.从新浪微博看公众对亚运场馆的情感特征[J].体育学刊,2012,19(5):59-62. 被引量:3
-
7成功伟,李秋秋.大型会展与地域文化的再现和传播——以2009、2013年全运会开幕式为例[J].城市观察,2015(3):54-61.
-
8朱其静,汪莹,虞虎,葛履龙,陆林.上海市会展业空间布局演化及其机理分析[J].热带地理,2016,36(2):274-283. 被引量:9
-
9永树理,赵光洲.我国大型会展场馆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67-72. 被引量:7
-
10张琼.大型事件后我国场馆的后续发展途径探索——以国家体育场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2-17. 被引量:1
-
1郑海.’99世博会与云南旅游业大格局中的新支点[J].社会科学家,1999,14(6):27-31. 被引量:2
-
2杨凤.关通五洲架彩虹——昆明海关全力支持’99世博会巡礼[J].中国海关,1999(8):24-26.
-
3豆豆.’99世博会 情系台湾园[J].台声,1999,0(6):11-12.
-
4管宁生,黄万鹏.“提质增效”——昆明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2):186-189. 被引量:2
-
5走进世博园[J].新长征(党建版),2010(6).
-
6世博园里舞动的青春[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0(2).
-
7马天泽,徐玉长.世博会后世博园[J].瞭望,2000(45):46-47. 被引量:1
-
8世博园掠影[J].北京观察,2010(5).
-
9缤纷语丝[J].江淮法治,2010(13):6-6.
-
10王霄鹏.特殊时期特殊手段[J].北京工商,2003(7):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