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4-45,共2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9
-
1郑东辉.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3+1”模式利弊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1):48-51. 被引量:7
-
2潘懋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1997(6):7-11. 被引量:1
-
3唐元虎,向方霓,卢长利.如何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J].中国高等教育,2000(8):20-21. 被引量:7
-
4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被引量:4
-
5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词语释义[M].学苑出版社,1998. 被引量:1
-
6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3月. 被引量:8
-
7思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访谈[J]中国高等教育,1999(17). 被引量:1
-
8周远清.加速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1998(2):11-15. 被引量:29
-
9卢铁城.并校改革应把握的苦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0(3):16-18. 被引量:2
-
10殷琳茹,曹薇.对改革高师本科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再认识[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2(3):24-27.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吴梅兴,刘海春.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发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4):337-339. 被引量:2
-
2邓勤.高校绿色图书馆建设的理论支持[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15(5):65-66. 被引量:15
-
3易红郡.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综合优势、发展模式及质量保障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3):8-13. 被引量:13
-
4赵连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石油教育,2006(6):56-59. 被引量:3
-
5桑玉军.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实验室可持续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7-8. 被引量:8
-
6赵连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07,23(2):27-30. 被引量:3
-
7黄良英.我国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8(4):150-152. 被引量:1
-
8倪生.略论新时期高校可持续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4):76-77. 被引量:1
-
9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钱国旗.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25(4):109-119. 被引量:8
-
10王昌善,张希希.变革与反思:对我国教并教育培养新模式的检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1):72-77. 被引量:12
-
1喻坚.体健结合: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新模式[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3):56-57. 被引量:1
-
2林向阳,周红妹.试论高师体育教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与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1997,16(1):27-29. 被引量:1
-
3黄波.高师体育游戏教学浅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9(1):99-100.
-
4马锦云.浅议高师体育教政策略[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4):37-39.
-
5钱文军.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新世纪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0(6):67-68. 被引量:3
-
6张俊峰.试论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基础教育[J].好家长,2015,0(51):247-247. 被引量:1
-
7刘岳江,陈瑞宁,刘远航.表象训练对体操教学效果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46-147. 被引量:6
-
8靳继成.掷标枪和推铅球的教学体会[J].田径,2006(8):11-12.
-
9文格西.深化教学改革 发展民族体育——对发展民族院校体育教育的战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9(S6):37-37.
-
10慕润宽,崔彩云.陕北“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6):118-119.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