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福建外语》
1999年第3期44-46,51,共4页
Foreign Languages In Fujian
参考文献3
-
1张泽乾著..翻译经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454.
-
2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521.
-
3罗新璋编..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47.
二级引证文献12
-
1郑中求,寇学敏.鸠摩罗什和严复对读者的关照及原因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123-125. 被引量:1
-
2陈思.论东晋至隋末的佛经翻译特点[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1):31-32.
-
3杨冬敏.从翻译规范的角度探讨鸠摩罗什的翻译——以《金刚经》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3(12):31-36. 被引量:4
-
4赵文敏.鸠摩罗什译经特点及影响[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2(5):91-92. 被引量:1
-
5何维,刘祥清.论近代翻译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121-123. 被引量:1
-
6崔峰.鸠摩罗什译经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J].历史教学(下半月),2015(4):22-27.
-
7张开媛.1995年以来国内鸠摩罗什研究综述[J].邯郸学院学报,2015,25(1):107-116. 被引量:2
-
8李静涵.“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的范畴厘定——兼论现代翻译学的学科合法性[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0(6):72-76.
-
9潘亚丽.客观因素对译者风格的影响——比较竺法护和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J].海外英语,2012(5X):153-154. 被引量:1
-
10杨晓茹.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和文学的贡献和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0(1X):116-116. 被引量:1
-
1钟耀萍.从杜诗双声看《广韵》(《切韵》)声类及拟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63-68.
-
2高晨霞.从佛经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133-134. 被引量:2
-
3范明生.王太庆师的“天鹅之歌”[J].读书,2005(2):26-32.
-
4李万敬.佛经翻译史中的两位宗师与他们在译学上的贡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5-6. 被引量:1
-
5田大为.浅析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J].考试周刊,2008,0(23):220-221.
-
6强乃社.马特恩:“翻译的解释学:对《论语》中‘道’的两种翻译的批判性思考”[J].哲学动态,2005(2):75-76. 被引量:1
-
7郑伟宏.熊十力《因明大疏删注》评介[J].法音,1988(7):25-30.
-
8刘余梅.论佛经翻译中的格义现象[J].大家,2011(22):39-39. 被引量:1
-
9沈立军.佛经翻译原作观的发展[J].青春岁月,2016,0(17):52-52.
-
10陈东成.大易翻译学初探[J].周易研究,2015(2):72-78.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