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阐释的理论期待视野──关于现代文学评价标准的思考
被引量:3
Th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 of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a Reflection on the Evaluating Criteria on Modern Literature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4-90,共7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4
-
1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被引量:12
-
2朱晓进.政治文化心理与三十年代文学[J].文学评论,2000(1):50-61. 被引量:20
-
3福柯 刘北成 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M].三联书店,1999年版.前言. 被引量:14
-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二版序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53
-
1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A]..《创作的经验》[C].(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版.. 被引量:9
-
2.《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8-498页. 被引量:3
-
3.《田汉戏曲集》第5集[M].上海现代书局,1930年版.. 被引量:3
-
4.《南国的戏剧》[M].上海萌芽书店,1929年版.第15页. 被引量:5
-
5《写给丁玲的四封信》[J].新文学史料,1980,. 被引量:4
-
6《女作家丁玲》[J].文艺月报,1933,. 被引量:4
-
7丁玲.《我的创作生活》[A]..《创作的经验》[C].天马书店,1933年版.. 被引量:18
-
8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被引量:9
-
9郁达夫.《光慈的晚年》[J].现代,1933,3(1). 被引量:12
-
10荒煤.《伟大的历程和片断的回忆》[J].人民文学,1980,. 被引量:3
共引文献44
-
1黄寒冰.非理性话语的飞扬与理性精神的高涨——对鲁迅早期作品中疯癫意象的一种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2(5):60-65. 被引量:1
-
2炎冰,严明.“后现代”之概念谱系考辨[J].天津社会科学,2005(1):42-45.
-
3余章宝.散乱的历史——福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2001(4):53-67. 被引量:8
-
4邹广胜.话语权力与跨文化对话中的形象传递[J].文学评论,2005(6):159-165. 被引量:4
-
5陈尚峰,范德强.沿空留巷锚索吊挂钢梁支护技术[J].山东煤炭科技,2006(6):26-27. 被引量:1
-
6秦艳华.论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图书出版的复苏[J].学术界,2007(2):240-245.
-
7余虹.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4):156-171. 被引量:36
-
8谢永康.被误读的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关系辨正[J].哲学研究,2007(9):81-87. 被引量:11
-
9贾振勇.审美再阐释与中国左翼文学研究[J].河北学刊,2008,28(1):99-103. 被引量:3
-
10胡朝雯,方长安.中国现代小说史雅俗论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8(5):107-11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83
-
1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乡村文化的当代意义[J].文学评论,2008(3):174-181. 被引量:27
-
2林凌.二十世纪抗战文学为什么没有经典作品[J].中国文学研究,2001(4):40-46. 被引量:5
-
3蓝爱国.民间立场:通俗的话语分界[J].天津社会科学,2004(5):100-105. 被引量:1
-
4王烨.40年代新文学大众化讨论中反启蒙叙事的双重话语[J].江汉论坛,2006(2):122-125. 被引量:2
-
5陈珺.三十年代“国难小说”及旧派通俗小说的历史转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159-182. 被引量:2
-
6李文平,郝明工.论大后方文学叙事的两面性[J].文学评论,2006(5):62-67. 被引量:2
-
7朱志荣.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1):35-39. 被引量:3
-
8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A].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C].北京:新华书店,1950. 被引量:2
-
9茅盾.八月的感想--抗战文艺一年的回顾.文艺阵地,1938,1(9). 被引量:8
-
10[8]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6
-
1蒋华应.从“before”一词的误译谈翻译中理解的重要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105-106.
-
2吴克炎.追求雅韵,同归殊途——英汉消极修辞“求雅”途径辨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67-71. 被引量:16
-
3周志雄.网络小说的类型化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4(3):129-135. 被引量:13
-
4黄轶斓.近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近三年发表的论文为例[J].新东方,2017,0(1):57-62.
-
5王开澄.抗战时期的通俗文艺观——以《抗战文艺》杂志为中心[J].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17,2(1):47-51.
-
6冯湃.浅谈《寒夜》的战争潜叙事[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1(9):114-116.
-
1刘泽民.陈衡哲小说的审美阐释[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9,23(3):50-51.
-
2黄萍.论蔡邕赋作的抒情性主题[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0(12):18-18.
-
3张韵雅.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4):33-38.
-
4熊修雨.忠于文本:对阿Q的再理解[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2):106-110. 被引量:1
-
5《孤鹜已远》连载 望尘而拜与华亭鹤鸣——潘岳与陆机[J].学苑教育,2010(12):64-64.
-
6徐丽华.《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J].华夏文化,2013(1):37-39. 被引量:1
-
7Author biographies[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1):106-106.
-
8薛永刚.从“中庸”层面对《诗经》“思无邪”的理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S1):100-104.
-
9张凤武.寂寞人生的呐喊——关于《呼兰河传》的文化选择与意象本真的审美阐释[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5,4(Z1):46-56.
-
10张凤武.生命力的抗争与战叫——关于《呼兰河传》的文化选择与意象本真的审美阐释[J].新疆社科论坛,1995(2):59-6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