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斗争叙事中的道德、爱情与苦难——重评长篇小说《艳阳天》
被引量:11
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2-90,共9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84
-
1余岱宗.《论“十七年小说”的“阶级斗争”叙事》(博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2):86-87. 被引量:1
-
2王尧.“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浩然创作的演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3):48-54. 被引量:6
-
3贺光鑫.中国当代文学学会1981年庐山年会讨论综述[J].文学评论,1981(5):108-111. 被引量:8
-
4雷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J].文学评论,1988(1):23-32. 被引量:22
-
5曹永慈.关于近年来赵树理评价的几个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38(1):59-63. 被引量:1
-
6刘思谦.对建国以来农村题材小说的再认识[J].文学评论,1983(2):30-40. 被引量:14
-
7焦国标.您应该写的是忏悔录[J].文学自由谈,1998,0(6):22-25. 被引量:3
-
8木弓.关于浩然的一点随想[J].新闻与写作,1997(10):27-27. 被引量:5
-
9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J].上海文学,1994,0(1):68-80. 被引量:245
-
10何平.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J].文学评论,2004(6):170-173.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1
-
1杜国景.论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创业叙事”——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95-98. 被引量:4
-
2杜国景.农业合作化小说历史评价综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9):160-165. 被引量:3
-
3杜秀珍.《艳阳天》再解读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56-59. 被引量:1
-
4叶君.论《艳阳天》[J].文艺争鸣,2007(8):133-139. 被引量:1
-
5许秀清.浩然作品特征探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6(4):322-326. 被引量:1
-
6连晓霞.“争议浩然”:文学批评的语言学“缺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0-74. 被引量:2
-
7赵修广.“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与其关涉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创业史》与《艳阳天》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24(8):139-141. 被引量:5
-
8李彦凤.被拯救与收编的女性——试论浩然《艳阳天》“中间人物”孙桂英形象[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1):51-53.
-
9李云雷.艺术中的“真实”、时间与风景——《艳阳天》再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2020(4):57-67. 被引量:2
-
10叶君.论《艳阳天》中的阶级斗争想像与乡村生活再现[J].学术论坛,2003,26(5):93-97.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5
-
1余岱宗.“红色创业史”与革命新人的形象特征——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为中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2):13-21. 被引量:16
-
2杜秀珍.《艳阳天》再解读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56-59. 被引量:1
-
3王本朝.从现代性到全球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资源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41-44. 被引量:3
-
4李云雷.《苍生》与当代中国农村叙事的转折[J].文学评论,2006(3):72-78. 被引量:2
-
5孙斐娟.被成功规训的中国当代农村叙事——以《创业史》的创作与批评为中心的个案解读[J].柳州师专学报,2009,24(3):44-47.
-
6王昱娟.祛积极赞同之魅——重评《艳阳天》[J].小说评论,2011(2):148-151.
-
7邰科祥.“意境叙事”的实验及其成功范例——贾平凹小说民族化范式的探索之路[J].文艺评论,2011(11):84-91. 被引量:4
-
8贺仲明.重论“十七年”乡村题材小说的理想性问题[J].文学评论,2012(2):81-87. 被引量:4
-
9曹金合.1950—1970年代农村合作化小说的研究现状与反思[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91-97.
-
10杨玉花.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失范以及失落的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3(7):26-26. 被引量:5
-
1马振骋.“第二性”50岁了[J].书城,1999,0(5):27-27.
-
2赵婷婷.《园会》象征主义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0(12Z):90-90.
-
3田小军.简论《铁木前传》的主题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1):38-41. 被引量:4
-
4徐淑丽.隐形的奴役——论《家园》中的黑人阶级分化主题[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1):35-38.
-
5潘年英.理解巴金[J].巴金研究,2000(1):41-43.
-
6人眼看狗[J].天涯,2001,0(4):1-1.
-
7伯牛.记忆浩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 被引量:1
-
8韦兵.妥协是金,斗争是银[J].晚报文萃,2008,0(21):42-42.
-
9徐世博.种族·阶级·性别——《神秘的河流》中的文化霸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6):5-8.
-
10李振.《金光大道》中的路线斗争叙事[J].齐鲁学刊,2008(2):151-15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