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的类与自觉的类
被引量:5
Spontaneous Genus and Conscious Genus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3,共3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同被引文献18
-
1W.H.默迪,章建刚.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世界哲学,1999(2):12-18. 被引量:145
-
2高扬先.关于建立普遍伦理的思考[J].求索,1998(5):71-74. 被引量:28
-
3詹世友.“自律”与“他律”的哲理辩证[J].道德与文明,1998(6):12-14. 被引量:23
-
4夏伟东.略论道德的本质——兼与肖雪慧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6(8):72-76. 被引量:18
-
5唐凯麟.论商品生产的伦理二重性──兼评商品生产是“为利的生产”说[J].中州学刊,1996(1):58-63. 被引量:2
-
6王进.精神利益刍议[J].人文杂志,1995(6):14-19. 被引量:7
-
7王韬洋.有差异的主体与不一样的环境“想象”——“环境正义”视角中的环境伦理命题分析[J].哲学研究,2003(3):27-34. 被引量:57
-
8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0(7):8-14. 被引量:238
-
9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180-182. 被引量:28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被引量:27
二级引证文献13
-
1李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精神[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9(4):51-61. 被引量:2
-
2曹端波.生态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青海民族研究,2008,19(3):150-152. 被引量:3
-
3吴自斌.人类道德的历史形态论析[J].道德与文明,2010(6):35-39.
-
4刘鹏.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兼论道德内化与个体道德生成的主体性[J].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被引量:5
-
5袁名松.论道德认识与道德蜕化[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6):79-82.
-
6王海荣.道德论证:从辩护到反思[J].理论观察,2013(4):35-36.
-
7彭怀祖.当前道德动因纯粹化与变动性的审思[J].道德与文明,2013(4):36-40. 被引量:2
-
8邹海贵.全球正义:是否可能? 何以可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1):31-36. 被引量:6
-
9闫睿颖.情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培育——以王阳明对朱熹“情”的继承与发展为视角[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19(4):75-80.
-
10肖大伟,杨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与利益的关系[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9(2):40-43.
-
1宋洁.论鲁迅“人学”观念的现代转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2):55-59.
-
2杨春艳.神的“人化”与“神圣化”——中希神话传说差异性一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7):11-12.
-
3闫秋霞.鲁迅“个性主义”的历史遭际[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53-54.
-
4许丽萍.论一种可能的新伦理形态——类伦理[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2):16-19.
-
5管卫中.独唱的陈染[J].小说评论,1998(5):51-58. 被引量:2
-
6李校利.从类本位的观点看社会可持续发展[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0(3):21-24. 被引量:2
-
7金路.中西文学中的价值取向刍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8(1):43-44.
-
8周婷.吴宓与梁实秋文学思想的比较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5(5):78-82.
-
9徐立明.类本位道德教育的原点:责任意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11-12.
-
10王凤珍.论类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从马克思哲学的维度看[J].哲学研究,2010(5):28-31.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