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共谋行为的法律性质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在对四种分歧观点评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共同犯罪客观行为通说分类存在的问题 ,提出共谋行为不属于犯罪预备行为 ;共谋行为应当与实行行为并列 ,单独成立一类共同犯罪客观行为 ;并对原组织行为、帮助行为进行了相关分析 ,提出了新的共同犯罪客观行为的四个分类 :共谋行为、实行行为、帮助行为和教唆行为。在此基础上 ,对共谋及以后的行为的分类和犯罪形态问题进行了考察。
作者
赵立勋
机构地区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济南铁路运输分院
出处
《政法论丛》
2003年第4期77-81,共5页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关键词
客观行为
帮助行为
实行行为
共同犯罪
犯罪预备
教唆
犯罪形态
应当
存在
分歧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D914.04 [政治法律—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0
参考文献
3
1
林亚刚,何荣功.
论“共谋”的法律性质及刑事责任[J]
.浙江社会科学,2002(3):76-80.
被引量:11
2
金泽刚,张正新.
行为犯的概念及其既遂形态研究[J]
.法商研究,1999,17(3):97-102.
被引量:7
3
法学教材编辑部 审订刑法学[M].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邓定一.
共谋而未实行,不构成共同犯罪吗?[J]
.法学,1984(6):27-29.
被引量:7
2
[英]J·C·史密斯 B·霍根.《英国刑法》[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第53页、第156-157页.
被引量:35
3
马克昌著 商铭暄 赵秉志主编.《关于共犯的比较研究》[A].商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从》(第三卷)[C].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309页,第331页,笫331-332页.
被引量:2
4
储槐植著:《荧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被引量:1
5
在英关法上,实质犯罪又称主要犯罪,以与从属犯罪(来遂、教唆和共谋)相对应。
被引量:1
6
参见赵乘志主编:《香港刑法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7页。
被引量:1
7
[台]洪福增著:《刑法判例研究》,汉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被引量:1
8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被引量:3
9
间接正犯本身不是共同犯罪,但从行为主体是多数这一点来看,两者具有相同之处,为了较全面地理解行为的性质,故将其放于此处加以论述。
被引量:1
10
林亚刚.
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J]
.法律科学,2000,18(2):92-98.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
16
1
王成祥.
犯罪成立类型论[J]
.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7):110-114.
2
蒋兰香.
对犯罪既遂形态逻辑关系的梳理[J]
.河北法学,2006,24(12):82-87.
被引量:2
3
姜媛媛.
论刑法中的共谋[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2):83-85.
4
张莉.
同性性侵犯行为犯罪化问题研究[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15(6):31-37.
被引量:4
5
曹坚.
从犯的犯罪既遂认定问题[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21(3):48-55.
被引量:1
6
章盼.
共谋共同正犯成立范围初探[J]
.人民检察,2010(3):62-64.
被引量:2
7
王强军.
风险控制视野下的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研究[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6):85-91.
被引量:6
8
张淑芳,林俊辉.
美国刑法共谋者替代责任规则之演进述评[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26(2):64-73.
被引量:1
9
章国田,姚嘉伟.
新三类盗窃案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思考[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7):56-61.
被引量:4
10
刘艳红.
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其原因[J]
.法学,2012(11):100-111.
被引量:21
同被引文献
33
1
陈一榕.
海峡两岸犯罪预备的比较研究[J]
.政法论坛,1998,16(1):51-59.
被引量:4
2
邓定一.
共谋而未实行,不构成共同犯罪吗?[J]
.法学,1984(6):27-29.
被引量:7
3
高格.
关于共同犯罪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22(1):64-71.
被引量:13
4
童德华.
正犯的基本问题[J]
.中国法学,2004(4):143-150.
被引量:32
5
陈珊珊.
论共谋共同正犯——以德日学说比较为中心[J]
.时代法学,2006,4(4):38-44.
被引量:8
6
马艳平.
共同犯罪停止形态探析[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4):66-68.
被引量:4
7
张灏.中国刑法理论及实用[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0:353.
被引量:3
8
肖晚祥.“共谋而未参与实行者的罪责认定”,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9月2日第6版.
被引量:1
9
黄风.意大利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98
被引量:19
10
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被引量:21
引证文献
4
1
陈毅坚.
“共谋共同正犯”——一个多余的法范畴[J]
.北大法律评论,2010,11(1):239-263.
被引量:14
2
郭寅,黄伯青.
共谋而未参与实行行为构成共同犯罪[J]
.人民司法,2011(2):7-10.
被引量:6
3
刘炯.
犯罪预备行为概念界定问题新论[J]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1):62-68.
4
周铭川.
共谋共同正犯与共谋犯[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6):111-117.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张力.
蓝定坚信用卡诈骗、洗钱一案评析[J]
.广东经济,2017,0(9X):205-206.
2
王志祥,韩雪.
共谋共同正犯脱离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23(2):71-80.
被引量:5
3
陈毅坚.
预备阶段共同参与行为的性质:以共谋为例[J]
.中外法学,2010,22(5):784-799.
被引量:13
4
王志祥,韩雪.
论共谋共同正犯概念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2):96-101.
被引量:8
5
方军.
共谋共同正犯否定论[J]
.政治与法律,2015(5):117-131.
被引量:14
6
袁敏敏.
共谋共同正犯论[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2):127-130.
7
欧阳本祺.
论不作为正犯与共犯的区分[J]
.中外法学,2015,27(3):717-738.
被引量:16
8
刘俊杰.
论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中国化[J]
.西部法学评论,2015(4):96-106.
9
夏娜.
国际反恐领域预防性刑事法之建构——以国际航空安保公约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2017,37(8):200-208.
10
陈文昊,黄珊珊.
共谋共同正犯的三层次限缩——基于实践问题的立场[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8,27(2):97-112.
被引量:1
1
宋佳宁.
国际刑法中公司的共谋行为[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4):121-128.
被引量:1
2
陈毅坚.
预备罪及其共犯比较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9):3-11.
被引量:2
3
林亚刚,何荣功.
论“共谋”的法律性质及刑事责任[J]
.浙江社会科学,2002(3):76-80.
被引量:11
4
何建明,华为民.
谈谈挪用公款共犯的认定[J]
.法学天地,1994(2):31-32.
被引量:1
5
国内量刑基准观点评述[J]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5):160-160.
6
王志祥,郭健.
论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范围[J]
.政治与法律,2005(2):83-87.
被引量:13
7
马克昌.
预备犯比较研究[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3,1(1):4-10.
被引量:10
8
李大军,姜伟波.
对预备犯的处罚应在刑法分则中规定[J]
.人民检察,1997,0(3):29-29.
被引量:1
9
赵晓阳.
毒品控制下交付的犯罪形态问题研究[J]
.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3(1):72-74.
10
杨俊,胡睿,周雷.
关于结果加重犯犯罪形态问题的辨析[J]
.湖南农机,2007(7):157-159.
政法论丛
200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