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3-96,共4页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参考文献6
-
1宋迪生等编..文物与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244.
-
2王蕙贞编著..文物保护材料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193.
-
3郭振琪,张小燕,程德润.秦俑一号铜车马残件X射线衍射分析——青铜器和银器锈蚀机理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4):309-312. 被引量:6
-
4沢田正昭:《文化财保存科学-卜》,近未来社,1997年10月. 被引量:1
-
5祝鸿范、周浩:《青铜病产生机理探讨》,《第五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年8月. 被引量:1
-
6刘煜、原思训:《天马曲村周代晋国墓地出土青铜器锈蚀研究》,《第五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年8月.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6
-
1陕西省秦俑考古队.秦俑博物馆.秦陵二号铜车马[J].考古文物,1983,(1):109-120,139. 被引量:1
-
2范崇正 王昌燧 WTChase.青铜器粉状锈生成机理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91,3:239-239. 被引量:7
-
3张小燕,光谱实验室,1998年,15卷,2期,43页 被引量:1
-
4范崇正,中国科学.B,1991年,21卷,3期,239页 被引量:1
-
5陕西省秦俑考古队,考古与文物丛刊,1983年,109-120,139-141页 被引量:1
-
6张小燕,郭振琪,杨德玉.秦陵一号铜车马残件元素组成分析[J].光谱实验室,1998,15(2):43-47. 被引量:2
共引文献5
-
1刘爽,赵悦华.中国古代常用粘接剂综合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23(2):374-390.
-
2杨颖东,王宁.四川邛崃一批出土银元的分析与除锈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3):69-75. 被引量:2
-
3张小燕,郭振琪,孙宝莲.文物铜车马部分残件的分析测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1,37(2):70-72. 被引量:2
-
4张尚欣,方晓阳,付倩丽,马宇,张卫星.秦陵陪葬坑出土百戏俑彩绘颜料的初步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31(3):115-121. 被引量:8
-
5王旭艳.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和文物研究中的应用[J].化学世界,2024,65(4):205-218.
同被引文献147
-
1郭灵舢.青铜文物的化学保护[J].海峡科学,2010(8):5-8. 被引量:5
-
2张晓梅,原思训,刘煜,周宝中.周原遗址及国墓地出土青铜器锈蚀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9,11(2):7-18. 被引量:26
-
3祝鸿范.青铜病的发生与小孔腐蚀的关系[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8,10(1):7-14. 被引量:14
-
4赵西晨.唐代鎏金铜碗的修复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8,10(1):44-49. 被引量:5
-
5马清林,卢燕玲,黄志强.灵台青铜器保护方法述要[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7,9(2):1-8. 被引量:12
-
6铁付德,陈卫,于鲁冀,关绍康.古代青铜器的腐蚀及其控制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7,9(2):9-15. 被引量:22
-
7范崇正,胡克良,邢锦云,杨丽,王胜君,吴佑实.青铜粉状锈生长过程的跟踪观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7,9(1):20-24. 被引量:9
-
8赵晋保,张建华,杨国庆.青铜病的防治[J].中原文物,1985(1):86-88. 被引量:2
-
9万辅彬,李世红,蒋廷瑜,邱钟仑,韦显初,农学坚,华觉明,杨年,凌越,谭德睿,徐惠康.世界铜鼓之王──北流型101号铜鼓铸造工艺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5,7(1):11-20. 被引量:6
-
10DavidA.Scott,贾莹.古代金属的微观组织[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5,7(1):56-6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6
-
1冯绍彬,冯丽婷,刘清.青铜器保护机理与工艺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6,18(1):66-68. 被引量:11
-
2娄珀瑜,冉鸣,彭蜀晋.古代青铜器的锈蚀与保护[J].化学教育,2006,27(5):1-2. 被引量:6
-
3罗武干,秦颖,王昌燧,胡雅丽.九连墩楚墓青铜器锈蚀产物的拉曼光谱分析[J].岩矿测试,2007,26(2):138-140. 被引量:6
-
4罗武干,秦颍,黄凤春,胡雅丽,王昌燧.湖北省出土的若干青铜器锈蚀产物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7,19(3):157-161. 被引量:16
-
5冯绍彬,胡芳红,冯丽婷.青铜器腐蚀研究现状[J].腐蚀与防护,2009,30(1):7-10. 被引量:17
-
6金普军,秦颍,胡雅丽,黄四平,胡文虎.九连墩墓地1、2号墓出土青铜器上锈蚀产物分析[J].江汉考古,2009(1):112-119. 被引量:16
-
7冯绍彬,李振兴,冯丽婷,胡芳红.新型青铜器缓蚀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J].材料保护,2009,42(10):55-57. 被引量:11
-
8黄宗玉,廖灵敏.九连墩楚墓出土青铜箭镞的锈蚀特征[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0,46(2):75-78. 被引量:2
-
9徐群杰,潘红涛,邓先钦,时士峰,李金光.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26(6):567-571. 被引量:20
-
10魏国锋,秦颍,胡雅丽,董亚巍,王昌燧.九连墩楚墓出土璧玉、石磬和镶嵌物的科学分析[J].江汉考古,2011(3):105-10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6
-
1孙凤,李璟钰.青铜器含铅锈蚀的研究与思考[J].西部考古,2022(2):241-249.
-
2李敏,袁泉.重庆合川出水宋代钱币成分和金相分析[J].长江文明,2020(1):52-56.
-
3安梅梅,李晓东.化学缓蚀剂在青铜器文物保护中的理论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31-34. 被引量:7
-
4王煊.三星堆青铜器“酥粉锈”腐蚀机理的研究与探讨[J].四川文物,2002(3):83-89. 被引量:12
-
5孙晓强.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探讨[J].文物世界,2002(6):56-60. 被引量:13
-
6凌雪.一件西周青铜壶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4):303-307. 被引量:6
-
7曾祥志,廖昱博,张生文.拉曼光谱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6):31-34. 被引量:3
-
8冯绍彬,胡芳红,冯丽婷.青铜器腐蚀研究现状[J].腐蚀与防护,2009,30(1):7-10. 被引量:17
-
9冯绍彬,李振兴,冯丽婷,胡芳红.新型青铜器缓蚀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J].材料保护,2009,42(10):55-57. 被引量:11
-
10黄宗玉,廖灵敏.九连墩楚墓出土青铜箭镞的锈蚀特征[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0,46(2):75-78. 被引量:2
-
1谢志杰.江西宜春出土的吉州窑瓷器[J].南方文物,1993(3):120-2.
-
2郭灵舢.青铜文物的化学保护[J].海峡科学,2010(8):5-8. 被引量:5
-
3周金玲,李文瑛.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发掘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J].西域研究,1998(3):105-110. 被引量:1
-
4杨敬好.曲阳定窑遗址古墓发现的刻铭白瓷碗[J].文物春秋,2009(6):74-75. 被引量:1
-
5杨莉菲.获鹿县出土两方铜质官印[J].文物春秋,1995(1):90-90.
-
6刘超英,冀艳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明代铜铳[J].文物春秋,2002(6):49-55. 被引量:1
-
7刘建国,徐铁城.镇江博物馆藏明代绢本南京(部分)府县地图[J].文物,1985(1):40-47. 被引量:2
-
8庄景辉.泉州宋代祈风石刻考释[J].江西文物,1989(2):89-95. 被引量:5
-
9刘三宝.崇阳县大连山出土两件西周铜甬钟[J].江汉考古,1998(1):35-36. 被引量:3
-
10巴家云.三星堆遗址青铜“纵目”人面象研究——兼和范小平同志商榷[J].四川文物,1991(2):49-5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