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岭南文史》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Lingnan Culture and History
同被引文献50
-
1朱崇科,张颖妍.后殖民语境下的香港寓言——从麦兜系列电影看九七后香港想像的流变[J].华文文学,2007(5):55-61. 被引量:7
-
2邓聪.古代香港历史的新发现[J].历史研究,1997(3):31-51. 被引量:11
-
3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1):21-32. 被引量:177
-
4商志(香覃),毛永天.香港地区新石器文化分期及与珠江三角洲地带的关系[J].考古学报,1997(3):255-284. 被引量:6
-
5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8(2):4-13. 被引量:73
-
6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文物,1981(5):10-17. 被引量:284
-
7叶春生.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2(1):72-80. 被引量:11
-
8戴胜德.岭南文化的奇葩——南派功夫[J].岭南文史,2001(4):17-18. 被引量:6
-
9严春艳,甘巧林.珠三角岭南文化与主要外省人原籍文化的比较[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1):59-63. 被引量:4
-
10罗康宁.粤语与岭南文化的形成[J].学术研究,2006(2):122-125. 被引量:19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杨杰.试论珠江文化的形成条件、本质特征及时代意义[J].肇庆学院学报,2007,28(4):18-22.
-
2向安强.技术与社会:环珠江口先秦手工业史的综合考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32-140. 被引量:2
-
3张新斌.河洛文化与岭南文化关系初探[J].东北史地,2011(6):79-83. 被引量:3
-
4于兆杰,陈诚.岭南传统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J].搏击(武术科学),2012,9(2):25-28. 被引量:1
-
5丁华丽.毽球运动竞技演化历程与岭南文化之渊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3):50-54. 被引量:9
-
6马波.南拳文化考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68-171. 被引量:2
-
7张莉.粤港澳青年研究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6):40-46. 被引量:2
-
8王卓,唐玉成.惠州龙形拳的非物质文化内涵研究[J].中华武术,2021(10):122-124. 被引量:1
-
9赵瑞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研究——以古壮拳为例[J].灌篮,2021(22):44-45.
-
10李欣楠.南拳竞赛套路技术发展过程的梳理与分析李欣楠[J].中华武术,2023(5):119-121.
-
1曾昭璇.珠江文化在我国文化地带中的地位──祝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J].农业考古,2002(1):58-62. 被引量:1
-
2李芳,宋立.国学大师南怀瑾及其“南学”浅说[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4):289-289.
-
3陈昆岩.对加强乡镇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09(7):35-36.
-
4邓辉.广东云浮南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利用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42-44. 被引量:3
-
5李富胜.建设海疆文化长廊的实践与思考[J].发展论坛,2001(2):36-38.
-
6陈立旭.“文化研究”中的“文化”[J].文化艺术研究,2008,1(1):49-56. 被引量:1
-
7司徒尚纪.建立“岭南学” 繁荣岭南文化[J].岭南文史,1995(2):1-1. 被引量:3
-
8荆楚文库(全1372种)[J].艺术评论,2017(1).
-
9韩国“70后”留学生把家“搬”到海南学汉语[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13(10):154-155.
-
10邓艳珍.女书生成源起析辨[J].汉字文化,2005(4):57-60.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