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9
-
1南帆.《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J].新华文摘,2003,(6):102-102. 被引量:2
-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1-22页. 被引量:67
-
3耿占春.《为什么我们要有叙事》,《 2001年中国最佳文论》(陈思和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7页. 被引量:1
-
4谢冕.《诗歌理想的转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王家新、孙文波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被引量:1
-
5张柠.《当代中国文学商品化的起源》,《评论》2003年,卷(上),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被引量:1
-
6臧棣.《假如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在写些什么》,《中国诗歌评论·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页. 被引量:1
-
7傅立叶.《关于协调制度的壮丽》,《傅立叶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8-160页. 被引量:1
-
8花建,于沛著..文艺消费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256.
-
9托尔斯秦.《什么是艺术?》,《托尔斯泰论艺术》,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67
-
1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J].文艺研究,2002(5):74-82. 被引量:32
-
2张杰.信息革命对经典艺术的召唤[J].文艺研究,2002(1):22-26. 被引量:1
-
3刘云春.短信的修辞性叙事分析[J].当代文坛,2006(2):128-130. 被引量:1
-
4张帆,王阳.电视娱乐资讯节目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3):64-67. 被引量:4
-
5张晓华,纪秋发.首都青少年消费情况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9):23-29. 被引量:3
-
6万书辉.从景象到超真实:媒介社会的后果[J].求索,2006(9):187-188. 被引量:1
-
7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J].文艺争鸣,2007(4):26-30. 被引量:2
-
8吴辉.改编:文化产业的一种策略——以莎士比亚电影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9(2):24-27. 被引量:11
-
9刘方喜.“审美消费主义”批判与“审美生产主义”建构[J].文学评论,2007(2):16-21. 被引量:11
-
10傅守祥,应小敏.视觉文化的超美学:大众经验的重构与视觉感性的飞扬[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9(4):15-18.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116
-
1翁丽嘉,袁勇麟.台湾散文发展的文类焦虑与伦理困境——兼论中国散文研究的新路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4-104. 被引量:2
-
2汪文顶.中国散文史古今贯通的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4-93. 被引量:3
-
3南帆.文体的震撼[J].当代作家评论,2001(3):8-10. 被引量:5
-
4吴义勤,田广文,白浩,邵瑜莲,郑鹏,刘永春,贺彩虹,李艳,刘香,刘玉秋,于丽娜.历史·人史·心史——新长篇讨论之四: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J].小说评论,2001(4):20-26. 被引量:2
-
5姚玉梅.自觉者的记忆言说——论《中国一九五七》的叙事特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8-19. 被引量:1
-
6俞元桂.现代散文特征漫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1):133-149. 被引量:1
-
7林荣松.传统的认同与超越──鲁迅小说文体新论[J].晋阳学刊,1995(6):75-80. 被引量:6
-
8林幸谦.九十年代台湾散文现象与理论走向[J].文艺理论研究,1997(5):63-73. 被引量:11
-
9南帆.文类与散文[J].文学评论,1994(4):89-98. 被引量:31
-
10周航.《乌泥湖年谱》阅读札记[J].江南,2010(4):100-10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9
-
1翁丽嘉,袁勇麟.中国当代散文跨文体写作的问题化进程[J].东吴学术,2022(4):64-75. 被引量:1
-
2郝威,薛蓉.“日常生活审美化”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7):372-373.
-
3鲁晓霞.手机文学——行走在文学与商业之间[J].文艺评论,2007(3):27-32. 被引量:1
-
4陈军.“跨文类写作”辨[J].当代文坛,2008(3):81-84. 被引量:2
-
5陈军.“跨文类写作”现象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2008(3):162-167. 被引量:4
-
6陈军.后现代主义与“跨文类写作”现象批判[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77-82. 被引量:3
-
7张桃洲,雷奕.论1990年代诗歌中的跨文体书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8):41-56. 被引量:2
-
8邓晓成.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标准的泛化与重构[J].文学界(理论版),2011(6):280-281.
-
9刘霞云.试析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文体互渗”现象[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5):82-8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2
-
1翁丽嘉,袁勇麟.中国当代散文跨文体写作的问题化进程[J].东吴学术,2022(4):64-75. 被引量:1
-
2陈军.“中国无悲剧”命题百年回顾与反思[J].中华戏曲,2011(1):22-53.
-
3毛专.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手机文学的特征与商业模式、影响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78-79. 被引量:1
-
4林芗.跨文体写作三问[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69-72.
-
5张桃洲,雷奕.论1990年代诗歌中的跨文体书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8):41-56. 被引量:2
-
6翟月琴.19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创作的戏剧情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3):106-112. 被引量:1
-
7简圣宇.长远时间中的“强制阐释”问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2):176-192. 被引量:21
-
8廖高会.论阎连科小说的文类叠加及其意蕴生成——以《炸裂志》为中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1):70-75.
-
9姚敏.浅析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的问题归属[J].汉字文化,2020(20):70-71.
-
10范云晶.诗的重述与史的复活——席慕蓉长诗《英雄组曲》系列的史诗性书写[J].华文文学,2022(6):32-40.
-
1孟昱.对文学泛化、边缘化的思考[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8(11):149-150.
-
2杨丹丹.消费社会潮流中的文学泛化[J].消费导刊,2008,0(2):11-11.
-
3张经武.文学剧变之思[J].青年文学家,2009,0(4X):16-16.
-
4陈占彪.纯文学到底还能走多远?——与王学海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02(3):35-37. 被引量:1
-
5李娜.孤独是迷人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71-71.
-
6沈淦.敢于谏君王骂奸臣的优伶[J].才智(智慧版),2013(7):56-57.
-
7沈淦.敢于谏君王骂奸臣的优伶[J].文史天地,2013(2):55-59.
-
8彭超.死亡的救赎——论玛格丽特与陈白露[J].宜宾学院学报,2004,4(3):71-73. 被引量:1
-
9焦春艳.《最蓝的眼睛》中的三位母亲形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6):81-83.
-
10刘希全.生日、拐棍和其他——写给小乐屿(外一首)[J].人民文学,2002(9):106-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