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习与实践》
2005年第1期46-49,58,共5页
Study and Practice
同被引文献26
-
1陈明星.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J].地理研究,2015,34(4):614-630. 被引量:145
-
2陈彦光,周一星.城市化Logistic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解释——对Northam曲线的修正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5,25(6):817-822. 被引量:102
-
3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30(B11):32-35. 被引量:183
-
4陈彦光,罗静.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断[J].地理研究,2006,25(6):1063-1072. 被引量:106
-
5刘玉.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区域特性与矛盾差异[J].城市规划学刊,2007(2):15-19. 被引量:23
-
6本报通讯员 孙 虎 本报记者 宋北辰.科学规划是关键[N]大众科技报,2003. 被引量:1
-
7《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组》.小城镇大问题[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
8王远飞,张超.Logistic模型参数估计与我国城市化水平预测[J].经济地理,1997,17(4):8-13. 被引量:39
-
9孙久文,肖春梅,施晓丽.我国城乡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未来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9(4):82-86. 被引量:5
-
10盛广耀.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反思与转变[J].经济纵横,2009(9):31-35.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21
-
1杨兰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探讨[J].区域经济评论,2013(6):149-153. 被引量:3
-
2张小力,夏显力.我国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调控对策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28(5):23-27. 被引量:6
-
3蒋建华,刘程军.浙江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5):1-5. 被引量:2
-
4张琦伟.大连全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3,34(4):107-110.
-
5蒋永甫,谭雪丽.城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研究述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6):69-76. 被引量:8
-
6蔡雪雄,郑翀.福建省三大生态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2):171-180. 被引量:3
-
7罗胤晨.工业集聚视角下的城镇化路径选择--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社会科学,2015(2):67-77. 被引量:5
-
8包晓.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0):196-197.
-
9张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亟待破解的三大命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8(23):1-5.
-
10罗怀良.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地域分异演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32(11):50-58. 被引量:6
-
1杨万东.统筹区域发展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4(4):76-80. 被引量:1
-
2达列力汗.马米汗.关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两个问题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4(3):24-28.
-
3刘健,李国平.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5(1):6-11. 被引量:11
-
4韩永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重在转换思想观念[J].宏观经济管理,2004(8):23-25.
-
5于洪雁.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探析[J].北方经贸,2011(4):64-65. 被引量:2
-
6何秀玲.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24(3):41-43. 被引量:3
-
7王欣桐.经济转型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J].经营管理者,2011(16):79-79.
-
8张秀英.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229-229.
-
9蔡美香,任保平.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及其协调发展的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2):24-30. 被引量:4
-
10蔡美香,任保平.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及其协调发展的途径[J].税务与经济,2005(4):7-1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