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83-187,共5页
Histor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61
-
1黄兴涛.文化史研究的省思[J].史学史研究,2007(3):10-13. 被引量:12
-
2李霞,杨豫.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5):27-33. 被引量:10
-
3杨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J].史学理论研究,2000(1):143-150. 被引量:38
-
4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J].历史研究,1999(2):4-21. 被引量:60
-
5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J].历史研究,1997(1):164-183. 被引量:49
-
6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初探[J].天津社会科学,1985(2):84-89. 被引量:19
-
7朱维铮.中国文化史的过去和现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6(5):60-67. 被引量:14
-
8刘泽华,王连升.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J].教学与研究,1979(2):26-33. 被引量:16
-
9李长莉.社会文化史:一门新生学科——“社会文化史研讨会”纪要[J].社会学研究,1993(1):121-124. 被引量:11
-
10史薇.复兴社会史三议[J].天津社会科学,1988(1):87-89.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53
-
1潘梓介,邹婕.近代新闻职业化与报刊阅读——以《申报馆内通讯》为考察中心[J].新闻知识,2023(2):75-81.
-
2黄达远,宋其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河西视角:以区域研究和知识范式的转变为中心(1980—2022年)[J].新疆社会科学,2022(4):97-106. 被引量:1
-
3汤锐.规训与愉悦: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学及学生生活的历史考察——以天津为例(1927—1937)[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9(1):175-194. 被引量:1
-
4余新忠.回到人间 聚焦健康——新世纪中国医疗史研究刍议[J].历史教学(下半月),2012(11):3-11. 被引量:23
-
5常建华.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3(4):129-136.
-
6张笑川.日常生活史视野下的太平天国战争研究——评梅尔清《浩劫之后: 太平天国战争与19世纪中国》[J].清史研究,2014(1):150-156. 被引量:5
-
7常建华.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集刊,2014(3):95-110. 被引量:13
-
8薛辉.《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J].地方文化研究,2014,2(2):105-112. 被引量:1
-
9常建华.他山之石:国外和台湾地区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1):15-25. 被引量:11
-
10吕文浩.本土崛起与借镜域外——社会文化史在中国的若干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15(5):136-143. 被引量:5
-
1马忠才,郝苏民.兰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6(3):69-113. 被引量:21
-
2董小苹.由丁克家庭的产生透析当代中国青年生育观的嬗变[J].当代青年研究,2001(6):39-42. 被引量:13
-
3李方亮.老舍怎样申请加薪[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1(7):50-50.
-
4邢占军.幸福指数高的人具有哪些特征[J].政工研究动态,2008,0(23):14-14.
-
5面孔[J].廉政瞭望,2011(4):8-8.
-
6兼士.“近五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安徽史学,2005(5):51-51.
-
7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简介[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10):54-54.
-
8侯杰,李净昉.张伯苓的中国梦[J].云南教育(视界),2013(10):38-39.
-
9梁景和,张美丽,钟海涛,周宇清,崔萌.论题:社会文化史框架内的中国近代陋俗文化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2009(4):34-40.
-
10曾祥文.别拿企业当情人[J].经营管理者,2008(10):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