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17,共14页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参考文献17
-
1俞正燮.《癸巳类稿》卷12页454.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被引量:1
-
2《明清史》据王氏《东华录》康熙卷88. 被引量:1
-
3《明清史》据《清朝文献通考》卷一至四,田赋考统计. 被引量:1
-
4《明清史》据王氏《东华录》康熙卷89. 被引量:1
-
5康熙《会典事例》卷157. 被引量:1
-
6蒋启勋,汪士铎.《续纂江宁府志》卷十五:《拾补》. 被引量:1
-
7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卷七:《食货考》. 被引量:1
-
8李洵著..明清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61.
-
9李洵著.《明清史》,页210至211.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被引量:1
-
10史料旬刊,:158-15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65
-
1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21(6):11-20. 被引量:340
-
2何士龙.王熙凤的语言特色[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8(3):62-67. 被引量:5
-
3章国锋.国外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接受美学[J].文艺研究,1985(4):71-79. 被引量:24
-
4《红楼梦辞典》辞条选登[J].红楼梦学刊,1986(1):327-346. 被引量:1
-
5张书才.历史是不能随意涂写修正的——《红楼解梦》平议[J].红楼梦学刊,1996(3):302-318. 被引量:2
-
6杨罗生.桃花牡丹岂相袭——驳袭人是宝钗的影子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6):41-45. 被引量:2
-
7杨罗生.性灵之真与理性之真的融合——钗、黛和好及其文化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4(4):103-106. 被引量:2
-
8崔炳圭.红楼作者“性”观及宝玉“意淫”之我见[J].红楼梦学刊,2002(1):51-67. 被引量:9
-
9付丽.《红楼梦》女儿人格崇尚的价值解读[J].红楼梦学刊,2002(1):275-291. 被引量:8
-
10梅新林,长风.《红楼梦》的“金陵情结”[J].红楼梦学刊,2001(4):83-114.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8
-
1严云受.试论《红楼梦》解说中的文本验证——《红楼梦》释义原则研究之一[J].红楼梦学刊,2005(4):106-128.
-
2权雅宁.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46-49. 被引量:3
-
3权雅宁.封建女性自我祭献的悲剧——论《红楼梦》中的一组“贤”女性[J].洛阳大学学报,2005,20(3):24-26.
-
4李小平.贾宝玉至情人性的文化困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0-74. 被引量:2
-
5杨罗生.求真——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改编的最高原则[J].云梦学刊,2008,29(2):108-113.
-
6王芳芳,段荣娟.《红楼梦》中王熙凤“语言贿赂”多模态隐喻分析[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0(3):61-64. 被引量:3
-
7范长华.贾府第四代以玉为字辈命名的创作意图探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5(1):80-85.
-
8叶晔.张岱、曹雪芹文人心态比较论[J].红楼梦学刊,2003(4):98-110.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13
-
1赵宜杨.浅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J].汉字文化,2021(14):75-76. 被引量:3
-
2赵书苑.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张岱《自为墓志铭》述评[J].文教资料,2007(7):48-53.
-
3沈星怡.近十年张岱研究综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2):70-73. 被引量:4
-
4邓桃莉.优伶?游侠?———柳湘莲身份人格的文化解读[J].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43-45. 被引量:3
-
5赵雪艳.从神话故事看《红楼梦》的感伤性[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7(11):33-34.
-
6郑勋,彭天发生.论“冰雪之气”[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2):173-176.
-
7常成.明代科举制与八股文评价述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82-85. 被引量:2
-
8李婕.太虚幻境研究综论[J].文教资料,2011(18):10-11. 被引量:1
-
9曾善美.浅析贾宝玉的女儿观[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6):11-11.
-
10洪关流.《红楼梦》继承民族文化随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74-175.
-
1龔波.馬譯《世説新語》考辨[J].汉语史学报,2014(1):229-236.
-
2李新灿.从文本看《桃花扇》的反清爱国思想——兼与否定论者商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98-102. 被引量:1
-
3顾农.“诗境甚宽”:袁枚论诗的基点和策略[J].青海师专学报,2000,20(2):27-32.
-
4张兵.武侠小说发端于何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3):53-63. 被引量:4
-
5杨扬.申述[J].山东文学,1989(3):4-8.
-
6李静.司马迁的人格魅力——读《报任安书》有感[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6):9-9.
-
7陈江华.鲁迅“五四”时期立人观之我见[J].陕西教育(综合版),2010(5):30-30.
-
8蔡红燕.吾心邀游——屈原《远游》之“游”范畴审美[J].保山学院学报,2010,29(1):30-36. 被引量:1
-
9宋月航,宋帅.审鹅[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2(11):41-41.
-
10李丕显.知识灵魂的困窘——杨杨《申述》读后随想[J].山东文学,1989(8):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