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20,共4页
Contemporary Cinema
同被引文献39
-
1张真.废墟上的建构:新都市电影探索[J].山花,2003(3):118-124. 被引量:15
-
2韩小磊.突围后的文化漂移(一)[J].电影艺术,1999(5):58-65. 被引量:8
-
3李奕明.从第五代到第六代 90年代前期中国大陆电影的演变[J].电影艺术,1998(1):15-22. 被引量:12
-
4郑国恩.80年代初期电影摄影探索描述[J].当代电影,1997(5):54-61. 被引量:6
-
5徐贲.影视观众理论和大众文化批评[J].当代电影,1996(4):13-18. 被引量:6
-
6李欣.关于《谈情说爱》[J].当代电影,1996(4):60-61. 被引量:12
-
7胡雪杨.《牵牛花》导演阐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1):172-182. 被引量:5
-
8藤文骧,李奕明,韦菁.第十一部[J].电影艺术,1990(3):53-70. 被引量:3
-
9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6(2):76-82. 被引量:72
-
10倪震,陆川.欢快地创造主流话语[J].当代电影,2002(3):4-9.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69
-
1张真.废墟上的建构:新都市电影探索[J].山花,2003(3):118-124. 被引量:15
-
2李召阳.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比较[J].电影文学,2008(19):53-54. 被引量:1
-
3罗娜.王小帅影片中“边缘人”的行为符号特写[J].电影评介,2014(8):62-64. 被引量:1
-
4傅守祥.欢乐之诱与悲剧之思——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之维刍议[J].哲学研究,2006(2):85-91. 被引量:42
-
5傅守祥,应小敏.大众文化的勃兴:泛审美中的“生产快乐”原则[J].探索,2006(4):131-135. 被引量:7
-
6傅守祥.大众文化审美化: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范式转换[J].天府新论,2006(6):127-131. 被引量:10
-
7傅守祥.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2):78-83. 被引量:14
-
8蒋卓伦.论电视娱乐的二重性[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4):81-83.
-
9路璐,李晓峰.在社会转型中构造底层的生存之镜--解析当代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底层电影[J].艺术百家,2008,24(5):181-184. 被引量:8
-
10刘珍.论大众文化时代历史类图书的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4):77-78.
-
1郑春雨.关于电影中的声音(上)[J].电影艺术,1990(4):79-113. 被引量:10
-
2梁晓声.站直了,不容易[J].杂文选刊,2004,0(11):10-11.
-
3陈同艺.闻其声而知其人[J].电影文学,1981(10):91-93.
-
4朱红霞.《紫色》文本与电影改编[J].电影文学,2008(15):102-104. 被引量:1
-
5张玉婧.陈凯歌的加减法——《搜索》从网络小说到电影的转换[J].电影评介,2013(9):24-25.
-
6赵宁宇.《激情燃烧的岁月》表演评析[J].当代电影,2002(6):8-10. 被引量:1
-
7梁明.中国西部片的视听造型[J].电影,2010(10):82-82.
-
8彭流萤.形象视听造型——走上荧屏的聊斋人物形象还原[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5-27.
-
9杜彬,倪丽.试论影视造型的基本构成元素及相互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1-122. 被引量:1
-
10成家.一代影后的乱世真情[J].文苑,2011(9):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