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博物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
被引量:2
Protection and Exhib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Digital Museums
出处
《中国博物馆》
2002年第4期75-79,共5页
Chinese Museum
同被引文献12
-
1苏东海.中国博物馆与无形遗产[J].中国博物馆,2002(4):20-22. 被引量:7
-
2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2(4):62-63. 被引量:10
-
3王鹤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模式思索,中华读书报[N],2002-08-06. 被引量:2
-
4张萌.珍惜音乐文化遗产[N]人民日报,2002. 被引量:1
-
5本报记者 曲冠杰.注重保护无形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 (A),2002(A02). 被引量:1
-
6王旭东,赵鹏.“互联网思维”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映射[J].东南文化,2016(6):113-117. 被引量:7
-
7韩宏斌.浅谈“互联网+”给博物馆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互联网+旅游”新思路[J].文物世界,2017(1):66-69. 被引量:3
-
8刘文杰.“互联网+”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以大英博物馆“众包模式”完成藏品数字化工作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7,0(1):21-28. 被引量:8
-
9白国庆,许立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机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4):37-42. 被引量:16
-
10杜臻.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宣传教育中的应用——基于《“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6):17-20.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8
-
1张瑛,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79-84. 被引量:62
-
2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65-69. 被引量:83
-
3卫兴华.千年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及其《资本论》[J].经济学动态,2000(3):3-7. 被引量:4
-
4何志方.“互联网+ 博物馆文化”的创新传播:媒介、情景和行为[J].神州,2020,0(5):33-33.
-
5容海湖.试论博物馆如何有效发挥自身宣传教育职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131-133. 被引量:1
-
6夏天.博物馆展陈与青少年教育的相互作用[J].中国科技投资,2020(11):120-121.
-
7赵馨月.浅谈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网络空间建设的变革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111-114.
-
8黄晓君.新时代“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2023(1):72-75.
-
1王进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新闻世界,2011(9):293-294.
-
2姚晓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新闻世界,2012(4):189-190.
-
3罗燕.试论水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贵州民族宗教,2008(4):39-43.
-
4自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J].华夏人文地理,2004(6):140-141.
-
5廖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J].新华文摘,2009(3):106-110. 被引量:2
-
6民族的性格:公共精神的缺乏[J].文化学刊,2008(3):66-66.
-
7高秀娟.电视媒体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思考[J].视听纵横,2010(6):113-114. 被引量:2
-
8王晔.没有保护民间文化就会没落[J].文化月刊,2004,0(3):33-35. 被引量:4
-
9李鹏.创新活动载体 打造特色文化社区[J].东方企业文化,2015(8S).
-
10黄修年.“人龙舞”形式内容、功能特征和价值意义的社会学阐释[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08-111.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