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和社会史的沟通与整合——略谈艾尔曼“新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2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2002年第1期124-125,共2页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共引文献10
-
1谢涛.1990年代以来关于建国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5):66-69. 被引量:5
-
2王辉.秦封泥的发现及其研究[J].文物世界,2002(2):26-28. 被引量:3
-
3孙信茹.甘庄的民俗生活及民俗艺术——传媒视野下的个案分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4):43-50. 被引量:7
-
4杨成秀.孙继南学案[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1):70-77. 被引量:3
-
5罗卫平.当代英美美学研究现状及趋势——对英美两种美学杂志的个案研究[J].世界哲学,2005(2):13-24. 被引量:1
-
6蒲新蓉.90年代印度实行经济外交的原因及主要措施[J].南亚研究季刊,2005(1):97-103.
-
7和卫国.乾隆朝钱塘江海塘工程经费问题研究--兼论十八世纪清朝政府职能的全面加强[J].清史研究,2009(3):39-48. 被引量:6
-
8陈静,杨枫.氯丁橡胶胶粘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化学与粘合,2000,22(2):79-82. 被引量:10
-
9孙邦金.乾嘉儒学研究的多元范式与新近进展[J].国际儒学论丛,2019(2):175-189.
-
10乔世华.论成东方的“审美复合”理论[J].云梦学刊,2004,25(2):23-2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65
-
1杨立华.在谱系学与精神史之间——评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J].探索与争鸣,2005(5):54-56. 被引量:2
-
2黄兴涛.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兼论“思想现代性”与现代性“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J].天津社会科学,2005(4):128-136. 被引量:42
-
3彭刚.叙事、虚构与历史——海登·怀特与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型[J].历史研究,2006(3):23-38. 被引量:67
-
4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J].近代史研究,2006(6):1-34. 被引量:75
-
5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A]..见《汪晖自选集》[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被引量:10
-
6巴赫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A]..《巴赫金全集》中文版第二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0页、第356页、第359-360页. 被引量:16
-
7杜赞奇 王宪明 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被引量:10
-
8冯客 杨立华 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被引量:6
-
9刘大年.《评近代经学》[A]..《明清论丛》第1辑[C].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被引量:5
-
10福柯.1998c,《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73
-
1郑大华,刘纯.巩固与拓展:深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路径之选择[J].河北学刊,2015,35(1):44-49. 被引量:3
-
2张旭曙.思想史和社会史的沟通与整合——略谈艾尔曼“新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2(1):124-125. 被引量:2
-
3钟焓.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视角--跨语际交流、历史记忆与华夷秩序语境下的回回形象[J].历史研究,2008(1):43-66. 被引量:13
-
4李东晓.大众媒介对“女性犯罪”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2):232-235. 被引量:3
-
5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J].近代史研究,2008(4):4-28. 被引量:72
-
6李东晓.“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范式解读[J].当代传播,2008(5):44-46. 被引量:10
-
7虞和平,无.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8(6):82-99. 被引量:1
-
8褚宸舸.“宪政”与“民主”的表达(1940—1947)——基于数据库统计的中国宪法思想史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89-96. 被引量:3
-
9林来梵,褚宸舸.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J].政法论坛,2009(3):38-49. 被引量:13
-
10和卫国.乾隆朝钱塘江海塘工程经费问题研究--兼论十八世纪清朝政府职能的全面加强[J].清史研究,2009(3):39-48. 被引量:6
-
1吕杰.语境化研究和反现代化叙事——本杰明·艾尔曼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09(3):38-43.
-
2艾尔曼,顾钧.艾尔曼教授访谈录[J].国际汉学,2010(1):77-84. 被引量:2
-
3庞朴.思想与社会的互动[J].天津社会科学,2001(4):74-75. 被引量:2
-
4胡宝国.读《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J].书城,2006,0(7):86-87.
-
5曾亦.良知与理性——传统社会的整体性崩溃与西方势力的介入之关系[J].北京社会科学,1998(3):66-69. 被引量:1
-
6赵新华,张金荣.陈宝箴研究综述[J].文史博览(理论),2013(2):4-8.
-
7庞朴.思想与社会的互动[J].历史教学,2001(8):14-14. 被引量:4
-
8谢海军.近代史上思想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6):32-35.
-
9魏彦珩.解放思想与社会进步[J].甘肃社会科学,1999(3):16-18.
-
10田吉.“和珅压制庄述祖”辨——从艾尔曼教授的误读看史料运用[J].史林,2010(2):149-15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