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5-169,共5页
Literary Review
共引文献26
-
1高旭东,于伟.刘若愚:中国诗学的体系化尝试与话语重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99-108. 被引量:1
-
2汤一介.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学术界,2001(4):97-113. 被引量:36
-
3樊丹丽.乔叟笔下的女修道院院长:相关文本的隐秀风格[J].文教资料,2007(5):61-63.
-
4汤一介.论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1):66-72. 被引量:15
-
5赖功欧.中国哲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25年历程之概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3):7-16.
-
6党西民,振明(审稿导师).《庄子注》所言的是“性”本体吗?[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27(1):16-22.
-
7邬锡鑫.论魏晋玄学的理论思维能力[J].贵州社会科学,2006(4):68-72. 被引量:1
-
8陈伯海.“言”与“意”——中国诗学的语言功能论[J].文学遗产,2007(1):4-15. 被引量:6
-
9赖功欧.中国哲学三十年研究历程之回顾[J].船山学刊,2008(4):5-12.
-
10蒋童,钟厚涛.话语抵抗与理论构建——刘若愚中国古代文论的英语翻译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9(5):29-34.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1
-
1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被引量:116
-
1张云令,常青.中英思维差异和翻译策略[J].海外英语,2012(11X):163-164. 被引量:1
-
2邹妮.文化视角下中英动物隐喻对比研究[J].华夏女工(华夏教育),2009(11):48-48.
-
3张隆溪.中国传统阐释意识的探讨——评刘若愚著《语言与诗》[J].读书,1989(12):95-101. 被引量:6
-
4徐新建.比较诗学:谁是“中介者”?[J].中国比较文学,2001(4):15-29. 被引量:9
-
5罗志芳.用西方释义学浅读中国训诂学的启示[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1):15-17.
-
6邱霞.跨越中西比较诗学的第一道樊篱——一位汉学家的汉语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5,5(4):81-83. 被引量:1
-
7《汤一介学记》简介[J].云梦学刊,2015,36(3).
-
8于华东.科技论文写作中修辞的运用[J].写作,2006(11):15-17. 被引量:1
-
9中国学者谈孔子学院问题:教语言多,教文化的较少[J].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09(7):6-6.
-
10干春松,潘宇.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汤家人——读汤一介先生《我们三代人》[J].博览群书,2016,0(8):6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