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世界》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9,共3页
Contemporary World
参考文献3
-
1Catherine Elliott & Frances Quinn,English Legal System,p.137,Harlow,Eangland:Longma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 被引量:1
-
2Gary Slapper & David Kelly: The English Legal System, London: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2001,p.498. 被引量:1
-
3Robin C. A. White: The English Legal System in A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39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74
-
1陈金钊,张其山.法律全球化的境遇[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2,14(6):12-16. 被引量:5
-
2李罡.中华法系的解体与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初步形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42-45. 被引量:4
-
3唐永胜,程海南.关于综合安全[J].欧洲研究,1997,18(3):42-46. 被引量:6
-
4夏锦文.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及其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1997(9):57-63. 被引量:36
-
5池田温.隋唐律令与日本古代法律制度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43(3):92-95. 被引量:11
-
6张耀明.略论中华法系的解体[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9(3):130-132. 被引量:4
-
7曹云华.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权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4(4):4-10. 被引量:23
-
8杨伯江,孙晓青,倪霞韵,尚前宏,常志忠.东亚一体化可行性探讨[J].现代国际关系,2002(6):47-56. 被引量:11
-
9朱景文.欧盟法对法律全球化的意义[J].法学,2001(12):57-61. 被引量:23
-
10杨仑.略论法律全球化[J].理论导刊,2004(7):38-4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8
-
1何勤华,孔晶.新中华法系的诞生?——从三大法系到东亚共同体法[J].法学论坛,2005,20(4):44-52. 被引量:16
-
2李秀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83-85. 被引量:1
-
3任丽凤.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及中国的角色定位[J].东南亚纵横,2007(4):26-29. 被引量:2
-
4郭恒,孙蕾.中日蔬菜贸易流量与贸易前景——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4(2):31-35. 被引量:1
-
5范斯聪.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主导权问题探究:困境与出路——基于欧洲的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2(6):21-25. 被引量:1
-
6邱丹阳.东亚合作进程的制约因素探析[J].学术研究,2003(8):48-51. 被引量:6
-
7赵国宝,陈剑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及影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3):101-104. 被引量:1
-
8邱丹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意义[J].国际问题研究,2004(2):19-2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30
-
1魏治勋.论中华法系的演进方向[J].东方法学,2023(5):4-15. 被引量:4
-
2蔡韵韵.东亚货币合作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5-17.
-
3朱辉,黄俊恺.非独立性——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J].宜宾学院学报,2006,6(4):42-44.
-
4张晋藩.中华法系研究新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1):111-117. 被引量:12
-
5郑旭,黄梅.东亚货币合作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5):87-90. 被引量:1
-
6刘先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1):126-127.
-
7黄宁.能力结构与经济合作的关系模型研究——以东亚经济合作为例[J].当代经济,2008,25(19):108-110. 被引量:15
-
8黄宁.中国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基于中国地区能力结构差异以及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匹配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186-189. 被引量:6
-
9马腾.中华法系价值论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29(4):73-80.
-
10刘志军.殖民主义对混合法系发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11):1-2.
-
1丁长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企业得惠方案[J].中国检验检疫,2005(11):49-51.
-
2刘晓兵.老挝加入东盟对其经济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1997(8):5-6.
-
3徐长文.东盟积极推进一体化进程[J].和平与发展,2004(4):41-43.
-
4王莉,雷勇.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分析——以东盟10+3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6):25-27.
-
5邱毅敏.从NAFTA看区域经济组织中的南北合作[J].北方经济(学术版),2006(3):32-33. 被引量:4
-
6查显春.危机阴影中的越南经济[J].东南亚研究,1998(6):25-27.
-
7夏群.金融危机下东盟“10+3”国家的区域合作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2-63. 被引量:1
-
8范力.加快图们江区域开发 促进东北亚经济合作[J].宏观经济研究,2009(2):65-69.
-
9吴艳君.“大东盟”的形成及其影响[J].教学与研究,1998(9):41-43. 被引量:1
-
10张立亮.国有企业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J].天津经济,2004(7):2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