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6-49,共4页
Russian Literature & Arts
参考文献8
-
1李辉凡.《蒲宁回忆录·译者说明》[M].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被引量:1
-
2阿格诺索夫 凌建侯 译.《20世纪俄罗斯文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5. 被引量:3
-
3李辉凡译.《蒲宁回忆录》[M].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241、37、46-47、65-66页. 被引量:1
-
4张昌华,汪修荣主编..世界名人自白经典[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5:1350.
-
5.《伊凡·蒲宁:PRO ET CONTRA》[M].圣彼得堡:俄罗斯基督教人文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681、681、406页. 被引量:1
-
6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被引量:15
-
7蒲宁 章其译.《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M].长江文艺出版社,.第30、27、25、52、146、319、108、324-325页. 被引量:1
-
8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被引量:84
共引文献99
-
1刘俐俐.叙事性文本批评:层次递进现象及其意义[J].学术研究,2004(10):124-128. 被引量:1
-
2谭容培,宋国栋.想象理论新视域:自由的唤醒与物化的拯救[J].文学评论,2004(6):83-87. 被引量:6
-
3凌宇.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意识[J].文学评论,2000(4):18-24. 被引量:36
-
4侯桂凡.国有商业银行文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73-276.
-
5曹智频.无名、无功、无己与庄子的审美人格[J].现代哲学,2005(1):74-79. 被引量:3
-
6刘建军.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下性质[J].外国文学研究,2005,27(1):21-23. 被引量:28
-
7李智君.分野的虚实之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1):61-69. 被引量:9
-
8吴贻玉.文化发展的目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15-17. 被引量:1
-
9王成军.论时间和自传[J].外国文学评论,2002(2):74-80. 被引量:13
-
10邓四春.青主音乐本质观辨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2):84-89.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10
-
1黄颂杰.论柏格森哲学[J].学术界,1995(6):17-24. 被引量:5
-
2汪介之.对已逝年华的深情回望——读布宁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4(10):10-19. 被引量:2
-
3布宁.《布宁文集.4》[M],陈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被引量:1
-
4蒲宁.《蒲宁回忆录》[M],李辉凡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被引量:1
-
5弗·阿格诺索夫.《俄罗斯侨民文学史》[M],刘文飞、陈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
6伊万·蒲宁.《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M],章其译,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 被引量:1
-
7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被引量:1
-
8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被引量:1
-
9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被引量:1
-
10阿·特瓦尔多夫斯基:《论布宁//布宁中短篇小说选》[M],陈馥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被引量:1
-
1蒲宁.少年诗情——《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片段之二[J].读写月报(高中版),2005(1):27-27.
-
2汪介之.对已逝年华的深情回望——读布宁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4(10):10-19. 被引量:2
-
3田洪敏.伊·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简论[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0(4):31-32.
-
4赵晓彬.《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现象学解读[J].俄罗斯文艺,2013(1):44-51. 被引量:1
-
5关佳丽.时空漫游——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时空特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145-146.
-
6杨素平.试论刘庆邦小说的叙事特征[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48-50. 被引量:3
-
7万洪莲.论秦观词的感伤风格[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1):169-170. 被引量:1
-
8韦晓军.《背影》感伤风格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8):124-126. 被引量:1
-
9刘家增.试论屈原的感伤风格[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7-9.
-
10所谓“中国流亡作家联盟”在海外成立[J].电影文学,1990(5):80-80.
;